宜昌市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湖北省化工产业核心区,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与丰富磷矿资源,形成了以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推进,宜昌化工行业也面临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的双重挑战。宜昌市安全生产协会始终坚定政治站位,深耕“宜生为安、融合赋能”党建品牌,助力破解“卡脖子”之困和“化工围江”之局,助推宜昌化工行业连续7年无较大事故和实现4年连跨2个千亿台阶,为推动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提供了坚实安全支撑。
坚守党的建设“生命线”,推动党建业务互融互通
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最新要求,将思想政治引领、党员示范引领、党建阵地建设、行业服务创新、纪律廉政管理等7大党建要素全面贯穿协会运行全过程,引领全体会员企业守牢党建生命线。
坚持一线工作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企业生产一线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坚持开展隐患排查在项目施工一线,推动安全生产意识入脑入心。
坚持党建业务融合。坚持会员企业党建责任与安全责任紧密融合,建立会员单位党建目标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融入党建责任。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业务素质提升紧密融合,线下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学习,线上开展“智慧党建”沉浸式体验学习,提升全市安全业务水平。
把牢行业发展“方向盘”,助力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助推化工行业规范发展。协会起草《宜昌市化工项目开车前安全审查管理规定》《宜昌市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定级管理细则》等系列行业发展规则,为化工项目试生产提供安全保障,有效支撑化工项目落地,为企业标准化定级提供技术指导,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推动专家队伍自律发展。创新建立驻会专家评审与服务制度,将专家服务水平评审工作纳入协会内部管理重要一环,每年组织省、市专家对新聘安全生产专家资格进行严格评审;协会制定和发布《宜昌市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生产专家行业自律八条公约》,从政治引领、道德为基、客观公正、行业自律、持续研学、服从安排、技术审慎、素养提升等8个方面对协会专家提出了明确要求;协会现有常驻化工专家5名,专家库化工专家262名,均来自宜昌市化工企业技术骨干,确保协会发展与行业发展一荣俱荣。
着力协会扩面提质发展。随着宜昌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协会制定了《扩面提质工作方案》,努力做好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补充。一方面,打破传统局限,积极吸纳化工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企业,不仅包括大型化工生产企业,还涵盖了中、小、微企业以及安全技术服务机构等,今年新增30家会员单位中化工产业链上下游占70%;另一方面,拓展服务领域,协助化工园区开展安全规划与评估、安全文化建设指导、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与演练等工作,为化工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安全服务解决方案,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安全需求。
筑牢安全生产“主阵地”,赋能化工行业有形有色
宣传安全政策法规。协会及时准确地向化工企业传达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最新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通过协会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化工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等信息15000余条;开展化工领域技术交流专题活动30余场,组织省内外专家聚焦宜昌市化工安全生产热点、难点进行研讨,形成化工安全专业论文200余篇,在内部期刊《宜昌安全生产》编辑制作化工专刊4期,免费发放给会员企业和化工企业,共计8000册。
深耕安全技术服务。协会先后与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化工产业园区以及宜化、兴发、三宁等多家大中型化工企业签订点对点技术服务或监管协议,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排查安全隐患15000余条。组织行业专家为化工企业50余个新建项目进行开车前安全审查(PSSR),排查安全隐患4678条。
夯实安全管理体系。协会作为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组织单位,积极推动化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开展标准化评审过程中,组织党员专家和技术骨干深入企业,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着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水平。三年来,帮助23家企业达标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和65家企业达标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新时代,宜昌市安全生产协会将充分展现专业价值与社会担当,在宜昌市聚焦聚力“支点建设”、推进汉襄宜“金三角”大空间协同发展中,凝心聚力打造安全发展新高地,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安全力量”。
(宜昌市安全生产协会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