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地方因地域特点而形成的连片发展模式,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发挥了良好作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以打造“江村”乡村振兴品牌为目标,巧妙用好片区化发展这根“无形之线”,把“大珠小珠”串成链,走出一条片区联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系统破解当地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建设发展均衡性不足、内涵挖掘表达不够、统筹联动能力较弱、长效运营管理乏力等深层次问题,提升全域乡村建设水平。
区域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吴江区统一思想认识和发展共识,扭住“规划”龙头,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以片区化理念为引领,在原有的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群基础上,率先发布《环长漾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暨桑基鱼塘保护发展规划》。主动聚焦环长漾、环鼋荡、环澄湖三个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最佳的片区,建设环长漾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提出加快推动环鼋荡国际生态文旅湖区建设、协同打造环澄湖片区田园水乡生活典范,辐射带动吴江其他片区协同发展,让片区的“各美其美”成就“江村”的“美美与共”,努力实现将“盆景”串联成“风景”的美好愿景。
资源整合共享初步呈现
吴江区在推进片区化建设时,注重因地制宜,挖掘各片区特色,连片组团开展更高水平的乡村建设,坚持统筹片区内的自然、历史、文化等各类资源要素,整合形成具有示范引领的新增长极。例如,环长漾片区聚焦江南塘浦圩田、桑基鱼塘、蚕桑丝绸文化等要素,全力打造以遗产保护彰显文化自信的示范样板,吴江环长漾桑基鱼塘入选第二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环澄湖片区通过活化利用江南水乡独特文化基因,有效串联水乡古镇、现代农业、田园乡村、生态湿地等内容,逐步构建起“农业+旅游+生态”的发展格局。目前,片区内拥有吴江首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同里北联村,肖甸湖自然村、洋溢港自然村成功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产业协同发展成效凸显
以富民兴村成效作为片区化发展成果检验标准,统筹集聚资产资源,共同搭建富民载体,推动富民项目。充分发挥吴江民营经济的优势,积极调动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积极性,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乡村建设,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新局面。例如,环长漾片区落地建设七都镇开弦弓村江村市集、江村CLUB等一系列项目,震泽镇建成太湖雪蚕桑文化园、苏小花田野餐吧、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等标志性场景。此外,各片区依托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的加速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让“好风景”与“好经济”共融共生。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岗位增多、收入增加,真正实现了企业得到发展、村民得到实惠的互利共赢新局面。
生态绿色优势有效转化
全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标“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总体愿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吴江。例如,环鼋荡片区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成功引入国内知名乡村振兴头部企业深度参与美丽乡村群建设,充分尊重村落记忆、传统建筑、生态环境,通过导入亲子、度假、集市等功能业态,打造特色村落、精品度假、乡旅休闲等场景,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环鼋荡片区内飘逸柔美的鼋荡慢行桥、依水而建的鼋荡小馆,造型别致的“曲水善湾”水杉居、船坞民宿,穿行于田园乡村之间,兼具现代感与乡土味的新地标景观不断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全力打造城乡融合新标杆
下一步,吴江区将放大区域优势、发挥规模效应、聚焦共同富裕,加快发展田园水乡经济,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全面实现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打造富有“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的城乡融合新标杆。
进一步加强上层设计。始终扭住“规划”这个龙头,按照“全域规划、重点推进、梯次建设”思路和“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吴江片区特色规划,实现以“一张蓝图”打造“成片风景”。
进一步放大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一体示范建设机遇和交通便捷通达的区位优势,在全域片区化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引领,更多探索跨省市、跨县域的片区合作,促进资源整合、产业共建、集聚示范,扩大片区辐射范围。
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成立片区工作领导小组和片区工作专班,建立片区联合党委会议、村务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议发展思路,更好协调人员、土地、资金调度。
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新质生产力在“片区化”发展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田园水乡经济,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乡村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
进一步践行群众路线。在自上而下牵头组团合作、项目合作时要充分考虑双方历史文化、村情民意等“人”的要素,找到共同利益结合点,切实尊重组团双方的真实合作意愿,充分调动基层干部与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