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简牍文化名县”的核心承载地,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立足千年秦简文化,深挖秦简文化资源、创新志愿服务机制、优化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历史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特色路径。
简牍文脉创新治理源头活水
城关镇以睡虎地秦简为纽带,充分发挥“1+2+8+N”基层治理体系作用,将传统法治智慧融入现代治理实践,激活基层治理源头活水。
政策宣讲拓新径,秦简文化扬法治。城关镇联合县司法局,依托秦简文化创新开展“睡虎地法治大讲堂”系列活动,以《秦律十八种》中“田律”“厩苑律”等条文为切入点,结合电信诈骗、劳务纠纷等现实案例,通过“古法今释”方式普及法律知识,让居民在感受文化千年智慧中提升法治意识。
文化浸润促共建,多元阵地筑同心。城关镇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阵地建设的重要一环,整合社区资源,打造秦简文化共享空间,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秦简文化展示区,常态化举办书法临摹、简牍拓印等活动,吸引居民参与,搭建起传播文明、传承文化的舞台,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让秦简文化深入人心,筑牢基层治理的文化根基。
服务惠民凝共识,薪火相传促和谐。城关镇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服务供给,推出“秦简文化进万家”项目,将秦简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定期举办送展下乡、线上讲座等活动,把文化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认同感,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秦简文化的魅力,实现治理效能与文化传承“双提升”。
志愿服务织密治理网络体系
城关镇坚持以志愿服务为抓手,积极构建“党员+志愿者”联动机制,将简牍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实践,形成“文化引领、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文化宣讲传文脉。相关单位组建由建新社区(县博物馆所在地)党员、镇年轻干部、“五老”志愿者组成的3支志愿服务宣讲队,在县博物馆开展“简牍里的中国文化”主题活动,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秦简历史,分享简牍背后的故事,通过讲述秦简中“黑夫家书”的亲情故事、《秦律》中的环保理念,引导群众感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治理智慧,激发群众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法润邻里”化矛盾。镇综治办以《秦律答问》中“小戒大惩”理念为启发,创新“秦简调解法”,针对物业费拖欠、噪声扰民等纠纷,由调解队向居民阐明“小错不改易酿大患”的法治逻辑,促使双方理性沟通,达成和解。
便民服务暖人心。城关镇将简牍文化与民生服务相结合,由镇党建办牵头,在建新社区的3个小区党群服务站及云梦县举办“秦简文化市集”“《墨舞秦简》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为居民提供简牍拓印体验、法治知识问答等服务,同步开展助老送餐、儿童托管等便民行动,让志愿服务不仅有文化底蕴,更具民生温度。
清洁家园绘就治理生态画卷
城关镇将秦简《田律》中“春二月禁伐木”的生态理念融入环境整治,发动全民参与“清洁家园”行动。
“古法今用”促分类治理。相关部门借鉴《秦律》中的奖惩理念,结合垃圾分类及“德育超市”工作,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积分可兑换简牍文创产品、生活用品、购物券等奖励,鼓励居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换取积分,有效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推动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古韵新风”促环境提升。相关单位和居民成立“秦简护绿小分队”,认领绿化带养护责任区,定期开展植树护绿、清理垃圾等活动,在县博物馆周边公园悬挂秦简竹牌、刻录环保古训,营造绿色文化氛围。建新社区每周开展“清洁家园”集中清扫行动,实现环境美化与文化浸润深度融合。
“古泽新貌”促长效管护。建新社区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制定《建新社区环境公约》,明确居民环保责任,定期组织开展居民议事会讨论环境问题,评选“环保先锋”,形成长效监督机制,建立“网格员+志愿者+商户”共管机制,每周开展“简牍卫士”巡查评比,颁发“最美庭院”流动红旗,确保环境整治成果持续巩固。
从沉睡千年的竹简到跃动社区的治理实践,云梦县城关镇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服务为本、以治理为基,让古老简牍焕发生机。正如县博物馆内那封“黑夫家书”所传递的温情与坚韧,今日的城关镇正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鲜活简牍”,为“秦简圣地”文化名片增添时代注脚。
(作者单位分别为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委社会工作部、孝感市云梦县城关镇政府)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