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聚焦安置小区管理主体多元、居民意见复杂、服务保障困难等问题,以兴隆镇翠竹村翠竹苑小区为试点,探索出一条“组织共建、居民共商、资源共享”的“三共三合”治理路径,实现安置小区治理蜕变。经过三年实践,物业费收缴率提升至92%,群众满意度达95%。
翠竹苑安置小区建筑面积6.76万平方米,共安置翠竹村、长虹村等5个村的村民,是一个典型的“亦村亦居、多村混居”拆迁安置小区。居住群体由原来的农民转变为居民,住房类型由农房转变为楼房,居住形式由散居转变为聚居,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小区在环境维护、停车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屡屡得不到解决。特别是小区建成初期,曾出现公共区域乱堆乱放、车辆无序停放、物业费收缴率不足40%等突出问题。
为建设和谐安置小区,保障安置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翠竹村村“两委”发挥多元共治力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广开言路听民声、搭建平台汇民智、真抓实干聚民力”的方式,积极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将群众的“金点子”化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组织共建,治理力量整合
小区坚持党建引领,成立小区党支部,以“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为治理主体,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选派人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物业管理负责人任小区党支部副书记,从业主委员会中选派人员担任小区党支部委员,形成党组织上下联动、治理主体左右互通的工作格局。创新建立“1+3+N”联动机制(即1个党支部引领,业委会、物业、社会组织3方协同,多名党员群众参与),制定物业考核办法,将物业服务质量与党组织评优评先挂钩。
组建“党员+物业人员+业主”的小区治理队伍,动员35名小区党员到小区党支部报到,主动亮身份,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每栋楼确定1名“楼栋长”,聘请18名小区居民承担物业、保洁、安保等工作,有效凝聚治理合力。设立“党员责任田”,将小区划分为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员网格长、3名居民志愿者,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小区”的治理格局。
居民共商,社情民意聚合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好德行”数字治理平台,在小区内设置意见箱,每周收集群众诉求建议,每月回应群众关心关切,共解决群众问题诉求62个。创新运用“好德行”小程序,实现问题上报、处理、反馈全流程可视化,问题解决平均周期由7天缩短至2.5天。
依托小区议事厅,定期召开民主协商会议,建立“三议三公开”制度(议题群众提议、方案民主商议、结果现场决议,过程公开、进度公开、成效公开)。如针对停车难问题,改造闲置空地新增车位86个,通过5轮协商形成“错时停车”方案,征求居民关于小区环境、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46条,商讨制定业主文明公约12章58条,形成小区居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建立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党支部书记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各类突出问题24个,协调推进公共服务工作12项,研究吸纳居民意见建议32条,将社情民意有效转化为小区治理措施和路径。特别建立“民生实事项目库”,实行“居民点单―支部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
资源共享,服务项目融合
以“服务阵地+服务项目”为抓手,小区整合闲置房屋,配备党建活动室、读书角等综合服务设施,设立小区警务室和卫生室,满足居民在文化学习、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方面的日常需求。创新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协调周边商超、诊所等12家单位加入服务联盟,为居民提供折扣优惠、上门服务等特色项目。
小区整合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和居民力量,组建党员先锋、物业管理、文化文艺3支志愿服务队,68名志愿者聚焦小区居民需求,制定“服务菜单”“项目清单”。针对留守儿童开设“四点半课堂”,为空巢老人建立“爱心助老档案”,为失业人员举办技能培训12期。2024年,小区共开展猜灯谜、闹元宵、煮腊八粥等传统节日活动16场,反电信诈骗、法律、心理健康等知识宣讲活动30场,燃气安全检查、环境卫生治理、衣物缝补、就业招聘等生活服务100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中江县委社会工作部将深化“三共三合”治理模式,建立“动态评估―问题发现―机制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安置小区治理经验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安置小区治理工作指引,为全县安置小区治理提供示范样板,持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