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加减乘除” 龙陵志愿服务“遍地生花”

段波德

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聚焦社会关注、群众急需、志愿所能,巧用“加减乘除”工作法,绘就了“志愿服务不断档,服务群众零距离”的美好图景。

做力量“加法”

构建队伍联动矩阵

构建县级“1+8+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即1支志愿服务总队、8支志愿服务常备队(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多支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搭起志愿服务“连心桥”。

构建乡镇“10+121+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即10支乡镇志愿服务队、121支村(社区)分队、多支小队,延伸志愿服务“触角”。

构建主管部门“1+N”行业性、区域性特色志愿服务队,即在本单位管辖行业、区域内牵头组建志愿服务队。如县委老干部局牵头组建“银龄志愿服务先锋队”,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司法局牵头组建“普法宣传志愿服务队”等,拓展志愿服务内涵。

目前,全县注册志愿服务队480余支,注册志愿者4万余人。

做距离“减法”

激发社区志愿服务活力

除了借助“我们的节日”“3·5学雷锋纪念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时间节点,分领域分部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外,龙陵县围绕服务“零距离”,向城市社区延伸常态化便民服务,打造“家门口”的便民生活圈,真正使社区成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家住锦绣润苑南区的李大爷是一名高血压患者,腿脚也不方便。社区志愿者得知情况后,及时与县医院的医生取得联系,为李大爷提供上门测量血压等志愿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李大爷的血压得到了良好控制。此外,志愿者还定期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健康义诊、免费剪发等服务,切实增强老年人幸福感。为了提高社区志愿服务效率与质量,龙陵县龙山镇探索志愿服务“点单”“接单”“派单”“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志愿服务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匹配,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截至2024年底,龙山镇共盘点“居民需求清单”198项,形成“志愿服务项目清单”60项,汇聚各方力量常态化开展订单式志愿服务。

做创新“乘法”

提升志愿服务品牌质效

探索“群团联盟”工作模式,打破志愿服务壁垒。龙陵县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11个群团组织整合为“龙陵县群团大党委”,建立“群团干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队伍体系,组建“群团志愿服务联盟”,聚焦“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联合开展“留守儿童假期托管”“阳光助学”等10项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形成“爱心托管”“把妈妈留在身边”“无障爱关爱”等特色品牌。

探索“五社联动”工作模式,整合志愿服务资源。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社区发挥着组织协调的作用。社会组织为志愿服务带来专业服务和创新理念;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深入了解群众需求以提供精准的帮扶和支持;志愿者以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慈善资源则为志愿服务提供物质支持。例如,龙陵县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业社工通过链接社区志愿者资源,开展老年人社区活动14场次,服务老年人700余人;通过链接保山市红十字会等资源,探访勐冒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家庭困难老年人22人,为他们送去应季衣物,价值6000余元。

做统筹“除法”

破解志愿服务各自为战难题

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全县明确社会工作部、组织部、文明办等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成员单位及其职责,形成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履职尽责、联动高效的工作格局。

建立志愿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根据工作需要,召集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及时了解志愿服务需求,整合部门资源,会商志愿服务活动安排,解决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合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建立“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融合机制。发挥全县省级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站、省级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站以及2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6名专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通过“情感共鸣、机制推动、专业赋能、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培育发掘志愿者参与公共服务,推动志愿服务和专业社工服务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特色品牌。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