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是基层治理现代化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紧盯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滋养、治理资源和经验,不断丰富孝文化内涵,探索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助推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路径,涵养出优良家风以正村风、带乡风,构建了乡村治理新格局。
“孝行之星”凝聚榜样力量
“尊老爱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追星,还不如宣传这个好媳妇。”……点开大塅镇集镇社区“孝行之星”的网络视频宣传片,不断有网友为这些“孝星”点赞。集镇社区针对辖区内留守老人多的特点,在居民中发起“孝行之星”评比,经过推荐、筛选、网络投票等过程,选树榜样,并同步发起网络视频宣传。“活动很受群众欢迎,身边的典型知根知底、可亲可学。”大塅镇集镇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时金金介绍。
除了树立榜样,近年来,大塅镇社区多管齐下,通过不懈努力让文明新风吹遍全镇:建立了全县第一家社区(村)级“居家养老中心”,内设棋牌室、健身房、书画室、餐厅,方便老人日常活动;出台《红白喜事乡规民约管理办法》,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组建志愿服务队,日常开展关爱老人、保护环境等工作;吸引新乡贤捐款成立爱心基金会,帮扶困难群体等。
“小支点”撬动治理“大格局”
步入大塅镇公益村,一幅秀美乡村、和谐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每家每户门前公开的家训家规格外引人瞩目,村民通过诗歌、快板等形式传颂着一个个家风家教故事,处处洋溢着诚信友善、积极向上的好家风、好乡风。
“送小孙子上学后,我就到康养中心参加活动,方便又安全,以前想都没想过!”提到生活的新变化,大塅镇集镇社区老人谭应喜笑颜开。大塅镇善用“以孝治家”公益组织力量,推动以孝治家大食堂、乡村(社区)书院、健康家园“三大工程”的实施,以支部共建的方式打造服务阵地,各功能室配套设施齐全,孩子有人管,老人得温暖,许多家庭的心头难事得到有效解决。
大塅镇探索“集体经济+民生服务”模式,由集镇社区党总支牵头,依托“15分钟服务圈”建设,着力在“爱老、护小、惠民”上下功夫。通过盘活资源、联系社会企业、招募合伙人等方式,发展多元集体经济业态,汇聚养老、托育、关爱、帮扶等多方参与合力。同时,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形成“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幼有所育”的服务体系,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养老和未成年人关爱服务。
多元共治激发内生动力
大塅镇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将由党员、志愿者、爱心人士所形成的3支队伍,与乡村治理的痛点、堵点相结合,采取“党支部+志愿服务”模式,围绕关爱未成年人、乡村自治、小区治理等方面引导3支队伍发光发热。
“通过刘辉老师的帮助和社区的关照,在大家的鼓励下,我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开朗。”居民冯欢说。冯欢患有先天性疑难病症脊髓膨出炎,双腿、脊椎畸形,在党员教师及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得以赴深圳专科医院治疗,病情有了很大好转。如今,冯欢成为“轮椅上的画家”。她平时在工作室作画或进行网络直播,同时也指导前来学习绘画的小朋友。点滴善意的流转,给予每个人释放自身光芒的机会,凝聚更大的向善力量。
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带领下,村民们从起初的观望犹疑转变为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从心动到行动的整个过程重塑了村民对文化、家庭、乡村的归属感。大塅镇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村)“两委”为主导,畅通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志愿者、慈善力量的多方协同、服务联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凸显,村民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政府干、群众看”的基层治理困局得到有效改善。
以导向“落针”,找规律“穿针”
乡村空心化现象是乡村治理的首要难题。大塅镇抓问题导向“落针”,找规律办法“穿针”,号召社区(村)党组织、志愿者队伍通过走访形式对当地“一老一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协助每家每户建立家庭健康管理档案,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通过开展‘以孝治家’活动,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激活了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新动能,同时带动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使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时金金表示。自“以孝治家”活动开展以来,大塅镇先后组织健康讲座35次、免费体检1600余人次、建立健康台账260人,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家庭用餐近万人次,开展救困帮扶、捐资助学、爱心义剪等活动40余场。
“党建引领,以孝治家”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集中体现,通过党员带队,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吃饭、看病、教育问题,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用行动满足群众的迫切需求,真正把党和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使群众有了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委社会工作部、铜鼓县大塅镇政府)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