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地处四川东部,县域内巴风土韵源远流长、土家民俗风情独具、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尊老敬老的传统传承千年,使孝文化在当地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宣汉县以孝文化为纽带,通过“孝文化+”等多维度创新实践,重建家庭伦理与公共精神的连接,打造出可复制、可持续的基层治理模式。
寻根孝文化
古为今用焕发新生机
宣汉县深挖孝文化“家国同构”内涵,以“孝亲”重塑家庭伦理,以“孝善”培育公共精神,以“孝政”凝聚政治认同,将《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古典智慧转化为现代治理语言,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双重命题下,宣汉县创新构建“传统活化+现代转化”双向路径,实现从“家礼”到“国治”的文化解码赋能。一方面依托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1+37+N”新模式,通过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家风家训的普查、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激活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借助志愿服务、数字技术等现代方式,积极重构文化实践新的应用场景。土家族山歌(孝歌)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非遗四进”(进校园、社区、剧院、院坝)活动的推广,在院坝田间组织传唱传承古老孝道文化,并将其改编融入现代情景剧《梦回巴国》,登陆巴山大峡谷景区舞台,实现“老调新唱”。
破题促治理
创推产业“孝文化+”
宣汉县积极探索将传统的孝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紧密结合,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参与孝文化建设,将孝文化治理纳入基层治理的整体规划框架,并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各项工作统筹推进。
通过打造“一村一品牌”地域文化标识,将孝文化与村镇产业深度融合,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标识促进了良好社会新风的形成。在大成镇,当地结合蓬勃发展的牛产业和浓郁的孝道文化,通过大力发展牛产业、修建牛文化展览馆、评选孝善典型等举措,展示耕牛“反哺”意象,引导更多的人成为致富“牛”人和孝顺人;在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以黄连和蜂蜜产业为依托,推出“苦甜”文化体验,感悟“先苦后甜”孝道哲理,展现村民脱贫致富后的幸福生活。在享有“花果山”美誉的庙安镇,万亩李花开放和脆李采摘时节,前来游玩采摘的顾客纷纷感叹:“庙安镇不仅花香、果甜,村民还讲孝守诚、热情好客!”
蝶变新时代
“三重解码”孝文化
孝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纽带,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凝聚起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宣汉县通过“三重解码”,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增强了居民对社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园努力奋斗。
近年来,宣汉县大力开展“忠勇信义·德驻我家”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用淳朴的地域孝文化引领公民思想向上向善发展,培育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养亲敬亲”到“共建共享”实现价值解码。由退休教师、新乡贤组成的“孝德评议团”,在土地流转、邻里纠纷调解中发挥“道德仲裁”作用,成功化解10余起时间跨度长、情节复杂的信访纠纷。县里连续多年集中开展“道德建设先进村”“道德建设模范户”“道德建设示范户”评选,采取悬挂荣誉匾牌和特制中国结等多种形式对获奖者予以表扬奖励,群众参与感、荣誉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宣汉县注重培育孝文化治理主体,通过开展孝文化培训、志愿服务等活动,再造祠堂、院坝等传统空间的场景解码,切实提高居民孝文化素养和治理参与能力。君塘镇湾桥村利用宗族祠堂打造“德文堂”教育基地,每年定期为青少年开设“德育课”,形成“祠堂即课堂”沉浸式教育;在白马镇的田间地头,传统农耕号子注入孝道新词,“薅草锣鼓”演绎新精彩,村民边劳作边传唱《二十四孝新编》,将生产互助与孝道教化融为一体。
宣汉县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赋能“双轮”推行“孝心养老”文化,实现“养老消费者”到“享老生产者”的主体转变,在全县广泛开展以“诚信·守法·感恩”为主题的群众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群众讲孝敬老、自尊自强。全域推行“公益+普惠”适老化改造服务新模式,5000余户老年人家庭积极参与适老化改造;组建老年志愿队,百名低龄老年志愿者从事协助就医、社区服务,实现“老有所为”;在天生镇仙桥社区以“小积分”兑出“大文明”,村民赡养老人可获积分,兑换米面粮油,让“孝心”有兑现。
(作者系中共宣汉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