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阎良区

“闾阎良议”增动能、优治理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以古镇阎良得名,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也是大西安工业大走廊富阎版块重要组成部分。阎良区因其航空产业高度聚集,被誉为“中国航空城”。近年来,阎良区以老寨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为契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议事协商主线,持续优化村民说事议事机制,积极推动全域探索实践,73个村均成立了村民议事会、设立了村级议事协商场所,推选村民议事会成员1488名,形成了“大事严议、小事巧议、要事精议、急事快议”的“闾阎良议”议事协商品牌,为绘好基层治理“同心圆”注入新动能。

精准分类明确“议何事”

阎良,得名于“闾阎良善”,寓意里巷祥和、百姓良善。“闾阎良议”是航空城“闾阎良善”的一脉传承,意为良好的商议、建议和决策,传达出全区关注基层群众意见、推动村民参与村庄事务决策、促进基层协商民主的理念。因此,明确议事内容、精准分类定事,是“闾阎良议”发挥实效的重要前提。阎良区紧紧围绕乡村治理实际需求,梳理形成了三大类22项协商事项。

重大事项“全覆盖议”。对于关系村庄长远发展和村民根本利益的村级重大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公益事业兴办等事项,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确保重大事项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决策。

法定事项“无盲点议”。将审议村委会财务收支情况、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等7方面政策明确规定的事项纳入议事协商范畴,通过参与法定事项协商,村民能够更加了解村委会的工作情况和财务状况,对村干部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倒逼村干部认真履职尽责。

一般事项“有重点议”。对涉及面较小的村民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等一般事项,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相关利益方进行面对面协商,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寻求合理解决方案。

负面清单“不组织议”。制定协商负面清单,凡涉及党的政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的事项,上级党委和政府有明确要求、明文规定的事项,明显不公平的事项,属于个体矛盾、两方纠纷的事项等四类事项不列入协商议题。

多方参与助力“如何议”

阎良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议事协商,有力推动大事、小事、要事、急事应商尽商、随商随决。

做到大事严议。“四议两公开”规定的大事,一直是村民关注的焦点与难点,对其处理必须严格谨慎,在启动前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普通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寻求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新华路街道农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年经营收益近300万元,在分配收益时,该村立足村情实际,专门增设民主协商环节,高效有序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得到全体村民点赞。

做到小事巧议。针对一般性事务,各村创新田间地头议事模式,邀请网格员、村民小组组长、普通群众等参与,组成临时“村民议事会”,有效解决了诸多问题。仅在关山街道就形成了南冯村“围炉煮茶”、北冯村“瓜农说事”、东丁村“枣园茶话”、光明村“议事长廊”等灵活多样的协商场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村民共话村事。

做到要事精议。涉及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村庄文化发展、组织民俗活动等要事,精心组织议事活动,归集各方见解和提议。例如,新兴街道咀子村把“要事精议”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做到成员“精”(成员来自不同领域,包括专家学者和本土能人等)、议事“精”(借助村级服务平台、村民微信群、意见箱等渠道广泛细致征集各方意见)、办事“精”(步骤精心策划、任务明确到人、节点精确把控),确保议事协商公正、民主、高效。

做到急事快议。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开启“绿色通道”,借助村级服务平台、村民微信群、广播喇叭等多种方式,迅速召集群众进行协商,做到“快议、快决、快落实、快反馈”。如凤凰路街道断垣村在遇到道路积水影响村民出行的紧急情况时,立即通过“绿色通道”组织村民协商解决方案,及时解决了道路积水问题。

赋能基层善治“议得好”

“闾阎良议”,议是程序,治是目的。通过民主广泛、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议事协商,阎良区在乡村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现了从“村里的事”到“大家的事”的转变。议事协商切实推动从“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干部群众一起干”,从“政府主动、百姓被动”转变为“政府引导、百姓主动”,从“要我商量”转变为“我要商量”,村民自治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实现了由“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议事协商激发了村民关心村庄发展、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生态产业布局、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等方面,村民全过程参与献计献策,为相关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现了从“一方良俗”到“一片新风”的转变。通过“围炉煮茶议事廊”“议事亭”等方式,有效组织引导村民共话村事。在村民的建言和参与下,全区所有村实现了运动场所、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全覆盖,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明新风广泛推广。

实现了由“家门口美”到“全村都美”的转变。在创建和美乡村过程中,村民积极参与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推行“门前三包”与公共区域保洁制度相结合的举措,打造石川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人人爱村护村的良好氛围蔚然成风。

(本文由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