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减负增效、人才培育、创新载体、融合共治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构建起党建引领更加有效、推进机制更加健全、服务发展更加有力、居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聚焦减负增效 大力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高位推进,系统谋划。开展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专项整治,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由区委副书记任主任的工作专班,高规格推动工作落实。制定出台《滨城区开展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明确8大类整治内容,细化27条具体措施,逐条明确责任单位,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执行有力”的工作格局。建立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组建“两代表一委员”监督员队伍,为基层减负保驾护航。
厘清权责,松绑减压。实施街道职能优化改革攻坚行动,在滨州市率先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职能,推动街道聚焦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出台《滨城区村(社区)挂牌清理规范实施方案》,明确挂牌标准。截至目前,全区共精简各类机制牌子570块。
扩权赋能,提质增效。针对街道(乡镇)权责不对等问题,赋予街道(乡镇)对区直部门派出机构的考核评价权等五项权力,提升乡镇(街道)“话语权”;结合滨城区赋权试点工作,将6个领域共96事项行政执法权赋予街道(乡镇),并动态调整街道(乡镇)职责任务清单和属地管理事项清单,有效破解基层“看得见的管不着”治理难题。
聚焦人才培育 选优配强基层治理队伍
加强社区工作者配备。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充实、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2024年招录社区工作者40名,达到配备人数标准。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近年来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44人,推动135名符合条件的专职网格员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
抓好队伍管理。出台《滨城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从“选、育、管、用”全链条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设计,探索构建“进出有规范、履职有目标、考评有标准、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社区工作者职业认同感、荣誉感显著增强。
做优赋能培训。坚持软件硬件一起抓,打造滨州市首家心安社区治理学院,指导各街道分别建立培训基地,实现培训阵地全覆盖;出台《滨城区社区工作者培训办法》,构建起“市级抓示范、区级抓重点、街道抓骨干、社区抓全员”的社区工作者分级分类培训体系。2024年,培训1100余人次,实现社区工作者培训全覆盖,持续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聚焦创新载体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规范完善议事协商机制。充分发挥社区“两委”统筹协调作用,推荐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社区工作者、居民骨干、楼道长成为议事协商会成员,发挥“头雁”作用;推进议事平台建设,打造“居民议事厅”等议事协商空间65个,利用公园、小区公共场所打造群众身边的“议事角”“休闲亭”751个;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成立居民互助组,以“楼道拉呱会”“百姓夜话”等方式集中民意民智,探索“会场+现场”“固定+移动”“线上+线下”等议事协商形式。
建立健全居民自治机制。实施居(村)务公开“阳光工程”,不断完善公开制度、规范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强化居(村)务公开监督;以建设国家级社区治理和服务标准化试点为契机,推动社区三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优秀居民公约评选推荐活动,探索推广居民公约“红黑榜”“积分制”评价机制,形成奖惩相济的激励机制,让“小公约”撬动社区“大治理”。
全面开展“心安社区”建设。创新实施“三化五全”的“心安社区”建设模式,通过抓实网格化管理强基、精细化服务为民、信息化支撑赋能,实现居民自治全覆盖、“一老一小”全关爱、困难群体全帮扶、心理健康全关注、志愿服务全参与,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有效路径。
聚焦融合共治 持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党建引领,阵地共建。充分发挥社区党委轴心力量,推动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发挥社区、单位、商户楼宇、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和党员先锋力量,引导其参与基层治理。深化党员“双报到”工作,推动报到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常态化开展认领群众“微心愿”工作。2024年以来,共认领群众微心愿240余个,开展志愿服务、政策宣讲、文明创建等各类活动800余次。
凝心聚力,志愿共行。以小区为单位面向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员、“双报到”党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业委会成员以及小区热心居民招募4582名志愿者作为“阳光使者”,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主动发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搭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互融平台,引入专业社工机构26个,构建项目孵化、力量整合、评估激励的融合闭环。截至目前,开展应急救护、社会治理、养老看护等专业培训35场,参与志愿者1400余人次,孵化志愿服务队268支,服务群众2.5万余人。
资源集聚,服务共做。探索实施近邻共治模式,实施“公益+低偿+市场”的运营模式,通过社区“空间换资源性合作”“项目制合作”等方式激活空闲资源,打造“社区微工厂”、孝善食堂、城市书房等场所,实现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多元服务。
(作者系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陈超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