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街长”凝聚基层治理强大力量

海渊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东部,全镇下辖2个社区、15个村,人口4.6万余人。海渊镇通过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探索“支部带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一街一长、条块结合、就近便捷”的“先锋街长”基层治理模式,引领党员、民警、志愿者、爱心人士、当地企业等社会力量,多方共治,把关联民生、群众关切的问题更快、更好、更有效地解决好,合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坚持党建引领

强化政治引领。在镇党委统一领导下,由集镇的三个村(社区)党(总)支部、海棠公司党委、海渊派出所党支部、海渊中小学等13个党支部、23家单位和企业推选,从中选择群众基础好、责任心强的71名党员、群众组建“先锋街长”队伍,由街长、副街长、安全员、民警组成巡逻队,开展一日一巡。

突出示范引领。在镇党委主导下,选好用好“先锋街长”、副街长。对小组长是党员的街道,将小组长推选为“先锋街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小组长不是党员的街道,由党员担任副街长,引导群众始终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活动。发挥农村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推动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深化群众自治实践。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组织主导与群众自治良性互动。

高效服务群众

因地制宜划分网格。结合街道范围、人员密度等实际情况,将海渊市集和镇中心区域划分为16个片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在集镇主要街巷安装17块“先锋街长”公示牌,群众有困难可以第一时间找街长进行反馈,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将基层基础治理工作做实做细,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由“粗放”到“精准”的转变。

实行警长负责制。海渊派出所民警主动认领“责任田”,在每个片区带头实行“3+N”模式,由警长带头,带领街长、组长及交通劝导员、志愿者等人员,深入街道、学校、居住区进行走访,全面了解社情民意、矛盾纠纷和片区治安状况。同时,以幼儿园、中小学校学生上下学为契机,积极开展交通劝导、反诈、禁黄赌毒、防溺水、防火等宣传工作;协同街长开展治安巡逻防范,保障群众夜间出行安全。

线上线下联动共治。警长、街长、组长组建片区联络群,线上第一时间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和情报线索,回应群众关切和诉求,线下警长与街长共同摸排辖区安全隐患风险,跟踪问题处理进度和结果,把“单打独斗”变为“群防共治”。

“三心”化解矛盾

实行“4+N”问题调处机制。“4”是针对巡查发现的问题由群众、街长、村(社区)、分管领导协调联络,“N”是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群众身边的问题更快、更好、更有效地解决好,快速、高效地解决乡村治理问题。

坚持“三心”矛盾化解。即“初心、匠心、真心”。根据辖区治安实际,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及时发现、介入纠纷源头,形成矛盾联调、事件联处互补叠加效应,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先锋街长”带来的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是做好“先锋街长”的核心。海渊镇在探索实施“支部带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一街一长、条块结合、就近便捷”的“先锋街长”治理模式过程中,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先锋街长”工作机制,明确“先锋街长”职责。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基层党建组织的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先锋街长”才能更加健康有序运行。

引领群众参与,是做好“先锋街长”的重点。准确把握群众期盼,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构建常态化反馈制度,街长通过日常巡逻、街长公示等,加强群众联系,收集社情民意,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用群众身边信任的人,解群众身边烦心事。

坚持多方共治,是做好“先锋街长”的关键。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激活基层的每一个细胞,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小组长、民警、企事业负责人、志愿者、乡村能人、热心群众等力量纳入“先锋街长”队伍,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委社会工作部、海渊镇党委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