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有什么不同 等2则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有什么不同

安徽省某市一农民来信咨询,他父亲因病住院,在住院期间服用医院开具的药物后出现病情加重症状,后经紧急抢救脱险。他认为医院在治疗中存在失误,准备要求赔偿。他想问,他该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还是医疗损害司法鉴定,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司法鉴定,虽然二者都是因违反法律法规、诊疗规范、医疗常规导致患者出现损害的情况,构成医疗事故、造成医疗损害而进行的鉴定,但二者是不同的。

首先,二者的性质和目的不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对诊疗活动中医疗事故的行政调查处理的一个环节。目的是调查处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责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主要是为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提供事实依据。而医疗损害鉴定更多属于民事纠纷范畴,是对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中是否存在医疗过错、患者的损害后果、医疗过错行为与医疗损害后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医疗过错行为在医疗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等专门性问题进行专业技术判断,并向委托人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是为医疗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等提供事实依据。

其次,二者适用的规定不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依据是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该条例明确,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而医疗损害鉴定,是根据民事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以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规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需要进行医疗损害鉴定以明确责任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学会或者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也可以经医患双方同意,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委托鉴定。

最后,委托主体和鉴定的机构不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卫健委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而医疗损害鉴定是由卫健委、医调委、法院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申请。关于鉴定主体,医疗事故鉴定的主体为医学会负责。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而医疗损害鉴定的主体为医学会或者司法鉴定机构。

来信中反映的情况建议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未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工伤怎么办

河南省某市一青年咨询,他到某企业工作,但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在工作中被机器轧断一根手指。请问,这种情况可以申请工伤认定吗?

答:第一,不管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只要在劳动中受到伤害,先要向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工伤认定申请表;(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对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可以是工资支付凭证、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工作证、服务证等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

第二,如果与用人单位就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产生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因确认劳动关系的争议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第三,对劳动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