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绘就幸福和美乡村底色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坚持将抓实乡村治理作为探索推进党建引领特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深化实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构建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一幅治理优、生活美、群众乐的幸福和美乡村治理图景徐徐展开。

从“板凳夜话”到“洲尚外婆”

“板凳坐下来,难事议起来”,是浦口区永宁街道青山村村民的幸福密码,一项简单质朴的“板凳夜话”机制架起了村党总支和村民之间的“连心桥”。“我们要求村干部带头,专门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入户串门,在农家小院、桥头村口、田间地头等小场地开展‘板凳夜话’。”青山村党总支书记刘杰说,“通过坐在板凳上和村民们拉家常、听民声,过去‘村民找上门’变成‘村干部送上门’。”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说村民关心的事、讲村民愿意听的理,“板凳夜话”增进了村民的理解信任,也激起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村民事、村民议、村民办、村民管、村民评”成了青山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风尚。

今年以来,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推行乡镇(街道)“增协商减层级”、村(社区)“增协同减负担”,探索实施包括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四共”模式,以基层协商前置引领党群双向直通、政社高效联动,自治活力被充分激发。

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外沙村是全国首批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打造了“洲尚外婆”议事协商品牌。在6年前,外沙村还是一个治理模式单一的经济薄弱村。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村民大都比较年长。村委会成员在收集建议时发现,45岁到70岁的女性参与基层治理热情较高。于是,一支被称为“外婆团”的队伍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外婆团”成员已有30人。外沙村创新打造流动议事站,“外婆们”和村干部一同倾听民意、推动问题破解。

法治的硬度里也有民生温度

位于苏皖交界的六合区公安分局竹镇派出所,历史可以追溯到1944年4月由新四军在竹镇镇创建的首个派出所,因此被誉为“新四军第一所”。作为典型的涉农区公安派出所,竹镇派出所在基层治理的法治实践中赓续新四军“三不走”传统,将“东西不还不走、水缸不满不走、地不打扫不走”发展为“纠纷不化解不走、隐患不排除不走、群众不满意不走”。为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竹镇派出所推动社区民警全面退出“大轮班”,充分整合专职调解员、辅警、协管员等力量,组建6支社区警务团队对应编入6个责任区。提升平安动员能力,赋予党员社区民警以政治指导员新身份,组建社会治安信息员、老党员、“好邻居守望”和爱企护企队四支志愿者队伍,带动群防群控群治,走稳新时代法治实践群众工作路线。

根据江苏省委社会工作部关于推动省市界沿线治理薄弱村整治提升的部署要求,南京市推动难点痛点向增长点、短板弱项向工作亮点转化,针对治理薄弱村逐一剖析问题不足、找准关键症结,“一村一策”制订整治方案,“手把手”帮扶指导,“点对点”促进治理服务水平提升。

在补齐省市界沿线治理短板的同时,南京市聚焦民生需求,推动跨区域均等化治理服务。坐落在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的“两省一街”警务室,就是一处创新省际毗邻区治理的样板。“一脚踏两镇,鸡鸣闻两省”,横溪街道与毗邻的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以“两省一街”警务室为基础,一支统筹两地公安、城管、综治等多部门力量的“江宁—博望一体化巡逻队”,在面积21平方公里的集镇交汇区域开展联巡联处联访。通过信息互通共享、突发事件互助共处、跨区流窜犯罪互查共破、社会治安问题互研共管,进一步提升跨区域治理效能。2024年4月16日,钱先生报警称8岁女儿走失,“两省一街”警务室迅速启动联动机制,两地巡逻力量同步响应,发挥各自熟门熟路的优势,快速锁定3号巡逻路线覆盖区域,10分钟后在秦城街附近的小巷找到了失踪女孩。南京都市圈的归属感,在此刻被具象化为钱先生对两地公安联动的感激。

村规民约引导文明风尚

南京市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引导村(居)民依法修订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健全草案审核、备案登记、执行落实的制度机制,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转化为村(居)民共同制定遵守的行为规范,涵养良好家庭家教家风。

一本《红白理事会章程》见证高淳区砖墙镇乡风民俗变化。砖墙镇从关注度较高的红白喜事抓起,充分发动村民党员群众力量,选举产生村级红白理事会。理事会日常负责服务指导红白喜事办理,村民只需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即可免费使用红白喜事堂,理事会则安排专人做好跟踪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引导村民避免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村民们自己参与制定的村规民约,从出台伊始就有了被认可执行的生命力。

按照务实管用的原则,砖墙镇指导各村翻新改造红白喜事堂,优化功能布局,强化服务供给。改造后的隆兴村红白喜事堂,内部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整洁,除了承接红白喜事的功能,还设有党员活动室、非遗传承室、日间照料室、休闲室等多个活动场所。“除了办‘大事’来这里,平时我们还能来坐坐,看看电视,惬意极了。”村民们坦言,硬件条件好了,大家也更愿意来了,为就地开展移风易俗道德宣讲凝聚了人气。

同样激活乡村治理德治动能的还有浦口区永宁街道青山村探索的“小积分DI家”积分管理体系。青山村围绕乡村治理热点、难点、堵点,将德治要求清单化、条目化呈现,制定细则,实施量化管理,开展积分换购,小积分兑出乡村治理“大文明”。

(江苏省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