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地处临高县中北部,全镇面积169.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86万人。临高县依托临城镇综治中心打造镇级社会治理联动平台“样板”,整合信访、司法、公安等资源力量,推行信访、矛盾纠纷和社会治理事件“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有效提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非诉力量化解纠纷的能力,力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推动信访、矛盾纠纷和社会治理事件高效调处、社会风险及时分析研判、资源力量深度整合、运行机制持续优化,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构建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
临城镇推动综治中心与社会治理联动平台融合建设,建立多方协同、高效联动、多元调解机制,全面整合司法、行政、信访、社会等各类调解纠纷资源力量,组建了一支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业务过硬的调解队伍,真正实现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聚合。精心规划6大功能区,涵盖候访区、受理分流区、专职调解员工作室、公共法律服务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等服务)、信访综合接待窗口及志愿者工作站,实现信访、矛盾纠纷和社会治理事件的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要素化解。建立常驻、随驻、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镇信访室和司法调解员常驻中心,保障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站、资规所、妇联、民政站、综合执法中队等5个部门随叫随驻,根据实际需求迅速响应,协同处理复杂问题。以村民小组和住宅小区为单元划分网格,深入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通过这一工作机制,实现“办公联席、部门联动、信息联通、问题联办”,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群众诉求解决在当地。
建立精准高效的服务体系
临城镇依托社会治理联动平台对各类矛盾纠纷及信访诉求进行统一受理、交办、调处或办理,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调解“全链条”服务,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真正做到让居民群众“进一扇门、解万般难”。
强化事前预防。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区、心理疏导区,开展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等服务,提前排查和防范可能引发“民转刑”等严重后果的矛盾纠纷隐患,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提升事中处置效率。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优化调解流程,推进矛盾纠纷快调快审快结,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加强事后跟踪服务。利用社会治理联动平台,对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效果进行全程跟踪和督办。对于成功化解的矛盾纠纷,指定专人负责跟踪服务管理,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等方式,及时了解群众对化解结果的满意度,实现调解一件纠纷,教育引导一片群众,预防一批类似纠纷发生的目标。对于未能及时有效履行调解协议的情况,调解员及时上门倾听当事人诉求,开展法治教育和情感疏导,防止问题积累、矛盾激化、风险扩大。
汇聚多方力量参与调处
临城镇整合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室、资规所、村(居)委会等多方力量,构建镇统筹、村化解、所支撑、多方主体参与的调处机制。定期针对涉及面广、久拖不决的重点疑难事项组织会商,集中智慧解决难题。针对辖区城市更新征地补偿等多发矛盾纠纷,根据其性质、规模、难易程度,创新设立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一旦出现红色预警矛盾纠纷,快速向行业部门和属地村(社区)发出提醒,督促相关责任主体迅速落实处置措施,有效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村(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村级社会治理联动平台,成为矛盾纠纷及信访诉求的“前沿哨所”,形成以村“两委”干部为主导,网格员、老党员、驻村律师、志愿者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调解的良好格局。通过分工负责与联合调处相结合、属地管理和集中调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排查预警,及时调处纠纷,合理引导群众,实现信息联通、力量联动、纠纷联排、矛盾联调,切实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
规范制度建设提升效能
临城镇制定出台社会治理联动平台规范化运行管理9项制度措施,实现调解工作“三个规范”。
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各类事项实行“登记―分流―调解―结案―回访”的闭环办理流程,确保每一个矛盾纠纷、信访和社会治理事件诉求都能得到规范、高效处理。
规范工作职能。明确社会治理联动平台统筹履行组织协调、综合研判、指挥调度、重点会办、来信来访处理、业绩考核等职责。各常驻、随驻单位各司其职,协同合作,落实联动平台交办的来信来访事项、本领域矛盾纠纷,积极参与会办重大疑难复杂纠纷。
规范工作考核。完善考核评分办法,将问题事项登记、受理、办理、办结等全流程的规范性作为考核重点。依托省社管平台群防群治系统,实现社会治理事件线上流转,实行信息化管理和全流程问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临城镇社会治理联动平台的建立,有力推动了信访、矛盾纠纷和社会治理事件调解从分散化、碎片化向高效集约化、一体化转变,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海南省临高县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