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谱基层治理“合奏曲”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共建共治共享,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正成为干部和群众对基层善治的共识。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培育扶持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参与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既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又是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社会组织以其特殊的功能定位,活跃在城乡之间,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联系政府与企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组织与乡村牵手合作,共享资源,实现联动发展,赋能基层治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党建引领,有序参与基层治理。要持续加大在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力度,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确保社会组织扎实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推动社会组织信息、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下沉,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找准牵手共建连接点、共赢结合点,以“党旗红”引领“发展强”,推动“治理优”。

坚持创新赋能,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创新工作机制,协助各地围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培育一批乡村产业发展典型。聚力构建企业帮扶和产业发展的联结机制,结合乡村特色和实际,建产业、助农户、创家业,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销有效对接,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把乡村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深入挖掘并妥善利用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培育具有特色的文旅产业项目,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

坚持引培对接,助力乡村人才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引、育、留”,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乡建乡创、农村电商等人才培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发动机”和“中转站”作用,积极有效链接社会资源,将人才、技术、资金、服务等资源投放到乡村,开展“菜单式”靶向培训,激发农民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振兴。

坚持履行责任,助力社会帮扶工作。依托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工作机制,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结对帮扶,在支援救灾、扶危济困、矛盾化解、文化建设、环境治理、健康义诊、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帮扶。聚焦乡村之美“内外兼修”,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亮化,积极挖掘乡村生态资源经济价值,推进生态宜居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社会组织心系乡村,情满田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筑牢了党建引领的政治根基,坚守了人民导向的价值基石,提升了服务能力的专业水准,推进了规范有效的组织运营,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新乡村。

(本刊编辑部)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