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共享奶奶”互助模式更可持续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网友古先生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建议进一步推广“共享奶奶”模式。“共享奶奶”是让社区年长的奶奶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提供接送、照顾等服务,双职工家庭则为长者提供各类关爱服务的志愿服务模式。

古先生表示,“共享奶奶”模式的普及不仅可以解决部分群众的急难愁盼,还可以解决萧山区许多社区活动空间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推广“共享奶奶”服务可以盘活社区资源,为孩子提供安全、温馨的活动场所,同时催生新的工作岗位。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度假区东钱湖镇清泉社区便成立了“共享奶奶”志愿服务团队,帮助有需要的家庭接送低龄儿童上下学。如今,“共享奶奶”已出现在重庆、四川成都、内蒙古鄂尔多斯、广东深圳等多地。

在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上横朗社区,有一群平均年龄60岁左右的“共享奶奶”,她们主动学习科学育儿方法,互相分享育儿经验,帮助有需要的家庭教育陪护幼童。这群奶奶中,有的是退休教师,有的退休前是妇产科护士,大多自己也带孙子孙女,有着丰富的养娃看护经验,她们还主动请缨协助社区开设隔代教育课程。

帮家长接送孩子,辅导作业,陪孩子做游戏、做手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铁北社区,“共享奶奶”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已增加到9名。“‘共享奶奶’这种社区互助模式,将退休老人与双职工家庭连接起来,既让奶奶们找到了新的价值感、成就感,又解决了家长们的燃眉之急。”铁北社区工作人员张彩虹说。

不止如此,“共享奶奶”还将爱心和温暖送给其他地方的孩子。

71岁的诸泽云是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的老党员、社区“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核心成员之一,她尽管腿脚不便,却始终坚持要为孩子们做点事。她组织奶奶们自费购买毛线,为孩子们编织毛衣和围巾。经过数月的努力,将充满爱意的礼物送到甘孜州白玉县麻邛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常务副秘书长田丰认为,“共享奶奶”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是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银龄志愿服务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可以提高公众对‘共享奶奶’的认识,形成品牌化效应,提高公众的社会认可度,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共享奶奶’的项目内容。”田丰说。但也要看到,当前“共享奶奶”仍面临信任缺失、激励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如何让“共享奶奶”可持续?田丰表示,在当前陌生人社会的大背景下,让“共享奶奶”模式成为一个安全、可靠、连续的志愿服务项目,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保障机制,防范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比如购买意外伤害险、第三者综合责任保险等。

“不能把‘共享奶奶’作为一个孤立的志愿服务项目,要广泛联系各类志愿服务资源,才能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田丰表示,“共享奶奶”是银龄志愿服务的一部分,是老年人自发组织起来,立足社区,为社会及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但毕竟老年人自身的生理条件和社会资源相对有限,需要得到更多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本报记者 杜蓉)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