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友好”开拓双向赋能新路径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作出“强州府”部署要求,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强州府”的专项行动之一,在整个部署中发挥基础和保障作用。楚雄州委社会工作部立足部门职能职责,主动想、扎实干,在楚雄市率先以“骑手友好社区”建设为抓手,围绕“机制友好、设施友好、信息友好、保障友好、治理友好”五个维度采取措施,破解骑手门难进、车难停、物难取等难题,引导其参与基层治理,推动快递员、网约配送员与社区双向赋能,探索出一条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新路径。

机制友好共建

织密服务网让沟通“零距离”

“现在有了固定沟通渠道,我们反映的问题都能及时解决。”美团网约配送员苏长君在首次“骑手议事会”上感慨道。楚雄市创新建立市、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机制,整合住建、市场监管、交通等10个部门及行业协会力量,通过签订《共建协议》明确责任分工,定期召开协调会、恳谈会。特别设立的6名“友好社区观察员”已完成首轮“友好度”评估,推动解决充电桩不足、小区通行受限等10个难题。这种“问题收集—联席会商—跟踪督办—成效评估”闭环机制,让“骑手”诉求实现“件件有回音”。

信息友好畅达

精准导航铺就配送“快车道”

在鹿城街道丹麓小镇,网约配送员刘帆通过新设置的楼栋指引标识,仅用3分钟就完成配送。“以前常因找楼栋耽误时间,现在有了‘骑手友好地图’,效率明显提升。”刘帆笑着说。全市试点区域已安装楼栋导引牌200余块,显示小区出入口、电梯位置等6类关键信息,网约配送员在配送过程中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寻找,配送时间大幅缩短。社区还建立“即时信息互通群”,实时更新小区施工、电梯维修等信息。试点三个月以来,网约配送员平均日接单量提升15%,投诉率下降25%,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2%。

保障友好护航

多举措搭建“暖‘新’巢”

社区通过开设假期托管班,解决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工作期间无法照看孩子的难题。楚雄市整合30个党群服务中心、14处商圈服务点,构建“15分钟暖‘新’服务圈”,累计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服务1120人次,创新推出《骑手子女关爱计划》,解决9名“骑手”带娃难题,丹麓商圈“骑手驿站”配备智能充电柜等32项服务,日均服务40人次。“骑手驿站”墙上的留言本写满感谢:“这里不仅是歇脚点,更是我们的‘能量补给站’。”

设施友好共享

专属泊位告别停车烦心事

在试点区域,社区精心设置74个“骑手专用停车泊位”,不仅施划了清晰的停车线,还设立了专门的标识牌,“骑手”一眼就能找到停车位置。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有了专属停车位,停车方便又安心,送餐效率大大提高,纷纷感谢社区为他们提供的暖心服务。在丹麓商圈休息区周边,同样规划出“骑手专用停车泊位”,让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在短暂休息时无需为车辆停放担忧。

治理友好融合

“流动哨兵”激活基层治理“新”力量

在栗子园社区,网约配送员杨国庭发现独居老人异常情况后立即“吹哨”,社区工作者10分钟内化解险情。“现在我们是社区的‘流动哨兵’。”杨国庭说。社区在服务大厅设有专人负责新就业群体报到登记工作,目前已有232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到社区备案,已组建6支志愿服务队,累计排查安全隐患150余条。越来越多的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已通过参与治理累计积分后兑换理发等奖励,“骑手”日均200公里的穿行轨迹,正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流动传感器”。

“建设‘骑手友好社区’是城市温度的生动注脚。”楚雄州委社会工作部将继续深化社企合作,拓展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7类服务,打造“骑手能量站”等特色品牌,持续提升新就业群体获得感,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力量。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社会工作部、楚雄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