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新目标 开启新征程 奋力推动济宁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陈慷

山东省济宁市委社会工作部认真学习全国社会工作部长会议精神,聚焦党委要求、社会期待、群众期盼,锚定社会工作“1336”总体思路,即坚持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主线,强化“组织领导、制度机制、政策要素”三个支撑,突出抓好“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凝聚服务群众”三项重点,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机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两新”工委运行机制、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六项机制”,用好重点工作“要点+清单+项目”三位一体工作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打造更多基层治理的“济宁经验”“济宁品牌”,奋力推进济宁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突出抓好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优化“两新”工委工作机制,推动相关部门落实“管行业也要管党建”责任,以“双融双创”行动为抓手,提高“两个覆盖”质量,切实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打造“知新”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品牌。拓宽党建赋能经济发展路径,围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232”产业集群,紧扣15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6条重点产业链,建强产业链党委,建立科技创新综合党委,打造商圈党建示范点,提升服务经济发展能力。设立“双融双创”基地,开办“电商夜校”“小哥夜校”,打造集教育培训、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课题研究等为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理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业管理部门对应关系,策划建立济宁新兴领域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集党建阵地、政商沟通、商务洽谈、双招双引、维权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综合体,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做细做实新就业群体关爱凝聚,积极探索适应行业和群体特点的党建工作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逐行业制定关爱工作举措,打造一批友好场景,有效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健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工作和激励机制,推动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治理效能,打造“德不孤”基层治理品牌,推动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德不孤·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推广建立社区发展基金,着力抓好社区治理提质、社区工作者提能、社区服务提升三项行动,优化提升“红色物业”品牌,组织开展“幸福友邻”社区邻里汇活动,扎实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建设。常态化推进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抓好村民会议、“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巩固村务公开“民主日”活动品牌。谋划做好新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主动加强与组织、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立足职能职责,落实好有关任务。推行社会工作观察制度,健全完善社会工作观察员和观察点,组织开展“一线观察·我在基层”系列活动,设立“社会工作观察日”,开展全市优秀观察建议评选,把握社会工作脉搏,打造“观治理·察民声”社会工作观察品牌。

扎实做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更好倾听群众呼声、凝聚群众智慧、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权益,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打造“倾听济宁”人民建议征集品牌,围绕物业管理、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等重点民生实事,持续开展人民建议专题征集,多方位多渠道收集人民建议。打造“学而”志愿服务品牌,深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国字号”评选、基础队伍建设、专业社工扩面提质四项重点任务突破行动,成立志愿服务学院,项目化谋划实施系列活动,打造一批志愿服务亮点项目。在全市村(社区)常态化开展“敲门问暖”志愿服务活动,以“零距离”志愿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走访慰问、关爱帮扶、矛盾调处、便民服务、心理疏导等活动,将各类纠纷隐患化解在初始、消除在萌芽,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工作,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培塑良好社会风尚,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道德约束与群众自治有效结合。创新实践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开展“和为贵·社区小马扎”议事协商活动,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探索诚信体系建设赋能基层治理路径,以任城区、曲阜市“信用+”基层治理为基础,推动将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纠纷化解、环境治理、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等纳入诚信体系,建立健全诚信积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打造美德之城、信用之城,建设基层德治建设高地。

(作者系中共济宁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