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强 发展强 治理强

——徐州市不断开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新局面

王晓松

当前我国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基层党建的最新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强调“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徐州市作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中心城市,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区位优势,是江苏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城市,已从传统老工业基地转变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9537亿元,“343”创新产业集群总规模达7800亿元,有力推动工业经济迈向新高度。近年来,徐州市新兴领域蓬勃发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32.26万户、外资企业380家、社会组织6896家,长期从事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职业的新就业群体约16.3万人。徐州市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突出抓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积极探索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加快构建统得起、兜得住、管得好的党建工作格局,着力打造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新高地,使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持续增强。

聚焦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条块协同的责任体系

坚持系统化布局、制度化保障、规范化运行,推动各级各方明责任、聚合力,构建起地方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工作部门归口指导、行业部门各负其责、街道社区(园区)属地管理的工作格局。

一是着眼“统得起”,完善“两新”工委运行机制。坚持把建强“两新”工委作为一项前提性工作,制定《“两新”工委工作要点》《“两新”工委工作规则》,建立健全联席会议、重点联系等8项制度,形成常规工作、重点工作、创新工作“三项清单”,优化调整社会组织党委,成立市行业协会商会党委,强化跨部门协同配合和政策衔接,不断提升“两新”工委整体效能,形成规范运行、高效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着眼“管得好”,明确行业部门管理职责。坚持把理顺新兴领域党建管理体制作为一项关键性工作,制定《“两新”工委委员单位工作职责》,强化“管行业也要管党建”意识,建立结合行业管理和业务监管抓党建的有效机制,明确交通运输、邮政管理、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指导相关群体党建工作的责任,推动有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管理,形成各司其职、多方协同的良好局面。

三是着眼“兜得住”,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效。坚持把压实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属地管理责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党委坚决扛起领导责任,把新兴领域党建纳入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明确乡镇(街道)党组织副书记牵头抓总、党建办归口负责的领导体制,组建相关机构,明确具体人员,确保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有人管、有人做,构建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

聚焦政治引领

建立健全多维立体的学习体系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新兴领域党员学习教育管理,持续擦亮新兴领域党建鲜红底色,不断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一是在党员教育管理上求“新”。建好用好“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机制,扎实开展新兴领域党员“双找”活动,引导党员主动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探索创新新兴领域党员管理方式;创新新兴领域党员学习形式,运用多种学习载体,吸引新兴领域党员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推动新兴领域党员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在党纪学习教育上求“严”。坚持把党纪学习教育作为新兴领域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通过“三会一课”、集体学习、主题党日等形式,推动新兴领域党员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切实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促进社会治理、服务企业发展的实际行动。

三是在思想政治引领上求“效”。积极探索新兴领域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实质作用的有效途径,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推行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共同学习、定期沟通、重大事项会商等双向互动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嵌入公司治理结构、融入生产经营发展。积极破解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难题,扎实开展行业协会商会“四进四强化”活动,把党的领导贯穿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新兴领域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前行。

聚焦强基固本

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

灵活采用规模企业单独建、小微企业联合建、区域楼宇组合建、行业协会商会集中建、网点站点实体建等形式,推动新兴领域党组织应建尽建,不断织密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

一是以“选育管用”为抓手,建强党建工作队伍。选优建强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党工建指导员“三支队伍”。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人员交叉任职、机关事业单位选派等选任方式,拓宽“选”的渠道;抓好能力提升、履职资格等专题轮训,搭建“育”的平台;制定党工建指导员管理办法,健全“管”的机制;严格落实“红领津贴”制度,强化“四级五专”专业化体系建设,激发“用”的动力,为推动新兴领域“两个覆盖”提供坚强的队伍支撑。

二是以“质量并重”为准绳,抓实党员培养发展。加大在新兴领域培养发展党员的力度,实行新兴领域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积极推动发展党员计划向新兴领域倾斜,推动入党积极分子和新党员人数稳中有升,全年发展新兴领域党员1021人,为推动新兴领域党组织建设打好坚实基础。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加强对新兴领域优秀职工和业务骨干的政治吸纳,突出政治标准,从严守好党组织关口,永葆新兴领域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是以“两个覆盖”为目标,织密党的组织网络。在新经济组织方面注重“创新”覆盖,大力推动上市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单独组建党组织,依托平台分支机构、运营合作企业等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对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企业,推动企业所在地党组织包挂联系,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应建尽建、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在新社会组织方面注重“攻坚”覆盖,开展行业协会商会党建攻坚行动,建立“三个一批”工作法,建好用好领导包挂、挂图作战等机制,采取“单建+联建”“行业+区域”“功能+实体”等形式,年内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覆盖率从27%提至81%。在新就业群体方面注重“务实”覆盖,紧紧抓住网点站点这个关键点,开展新就业群体站点党建全覆盖行动,推动实体型党组织从14家增至41家,实现新兴领域“组织薄弱”向“有形覆盖”的转变。

聚焦关爱凝聚

建立健全精准有效的服务体系

坚持“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的党建工作理念,以可感可知的真实服务托起新就业群体稳稳的幸福,着力构建新兴领域精准有效的服务体系。

一是摸清真实问题。建立市委社会工作部领导包挂新兴领域“四到一线”工作制度,常态化走访重点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建好用好微信公众号留言板,打通新兴领域诉求建议的通道,确保新兴领域建言有渠道、受重视、能落实。建立新就业群体重点联系制度,开展“联新交心”活动,与300余名新就业群体建立“一对一”联系,走访全市59家平台企业网点站点,收集意见建议80余条,做到新就业群体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有效提高关爱服务举措的精准性和实用性。

二是提供暖心服务。创新推出关爱新就业群体“心联新·在一起”项目,出台《新就业群体服务举措新十条》,提供体检、保险、助学、法律等多元服务,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等备受“小哥”欢迎的活动,切实将党的温暖送到新就业群体心坎上。成立“心联新党建联盟”和“服务联盟”,吸引600余个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爱心商家踊跃参与,为“小哥”提供临时休息、消费折扣等服务,营造全社会关爱新就业群体的浓厚氛围。广泛宣传新就业群体先进典型,用心讲好新就业群体感人故事,让新就业群体得到更多的理解、礼遇和重视,推动10余名新兴领域人员获评徐州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切实增强新就业群体的社会认同感、职业获得感和城市归属感。

三是打造服务阵地。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会驿站、青年之家、平台站点等阵地资源,为新就业群体打造夏可纳凉、冬可取暖、休息交流、饮水充电的“彭城驿站”,制作发布驿站电子地图,推动全市836个“彭城驿站”和主城区305个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开放,有效破解“小哥”休息难、充电难等问题。发布《友好社区建设服务指南》,开展友好社区、友好街区、友好校园、友好楼宇等多元“友好场景”建设,打造具有徐州标识度的“友好之城”,有效破解“小哥”进门难、上楼难等问题,打通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最后一米”。

聚焦作用发挥

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以高质量党建激活新兴领域红色动能,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动力,形成党建强、发展强、治理强的生动局面。

一是助企发展提动力。注重发挥产业链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产业链党建提升行动,聚焦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链党建重点联系点,开展“联盟牵线·供需对接”活动,制定企业需求、部门资源、行动项目“三张清单”,帮助链上企业解决技术攻关、产销对接、人才引育等难题,有效解决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动能”。

二是乡村振兴聚合力。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中的独特优势,开展“百会联百村”专项行动,搭建行业协会商会和村(社区)供需对接平台,制定资源、需求、项目、服务“四张清单”,推动138家行业协会商会结对帮扶100个村(社区),开展电商培训、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路灯建设等项目合作,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形成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

三是基层治理添活力。注重发挥新就业群体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新就业群体党员带头融入基层治理,探索积分制发挥作用的有效路径,组建“爱心送考车队”“小哥城市观察员”“大彭厨娘”等志愿服务队,聘请“小哥”担任民情信息员、社区兼职委员、行业监督员,引导新就业群体既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又做基层治理的参与者,为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徐州大家庭贡献“新”力量,实现“治理变量”向“治理增量”的升级。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