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凤样板” 助力乡村产业融合

吉林省延吉市小营镇五凤村位于延吉市西北部,三面环山,背靠五道水库,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是全市重点打造的旅游特色村。全村面积3.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公顷,共有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8户845人,常住人口75户125人。主导产业以农业种植水稻、玉米、大豆为主。

近年来,延吉市小营镇五凤村聚焦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领域,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生态优势,充分挖掘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及旅游资源,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在基层治理、乡村建设、文旅融合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打造出五凤“一红一绿一学”乡村旅游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推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五凤建设。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五凤村的朝鲜族人口占80%以上,保留和传承了朝鲜族传统民俗民风,依托特有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五凤村开展朝鲜族餐饮、民宿等产业项目,不断挖掘提炼民族文化元素,丰富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为增加旅游业收入,五凤村大力支持村内合作社及个人经营朝鲜族餐饮民宿,为游客提供打糕、松饼、辣白菜、酱汤等传统食品,让各方游客品尝正宗的朝鲜族料理,体验朝鲜族民俗生活。同时,持续深化“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组建洞箫表演队、农乐舞表演队等文艺队伍,在老人节、州庆纪念日、丰收节等大型节日庆祝活动中开展文艺表演,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

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五凤村作为革命老区,拥有诸多红色遗迹遗址和红色故事。近年来,小营镇将红色文化元素纳入五凤村“文旅融合”重要内容,深入挖掘五凤村红色历史,整理出一批抗日英雄事迹和红色故事。同时,以鹁鸽砬子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景点为基础,全力打造了约3.8公里的红色旅游线路。2021年,小营镇投资49.8万元,举办五凤金矿反日斗争展,以更具体验感的形式向游客讲述五凤村的红色故事。

大力弘扬农耕文化精粹

五凤村坚持农旅融合发展,以农业为核心,以“旅游IP”放大价值链,提升农业、文化等产业及其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结合五凤村实际情况,小营镇以打造延吉市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美丽乡村)为契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整合“小桥流水”种植养殖合作社,生产水稻、玉米、黑豆、蜂蜜、木耳等农产品。以发展民俗食品、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生产精品大米、黑豆粉、蜂巢蜜等农业加工品,提升产品利润,促进产业升级。依托五凤村电商平台积极打造“五凤村·臻”商标品牌,通过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等新模式面向全网销售五凤大米、蜂蜜、蓝莓干及各类农业加工品。

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是五凤村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模式,通过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务、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品尝民族特色美食等方式,将地方民族文化符号鲜活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强化传统文化传承,推动特色文化传播,丰富旅游产业内涵,在吃、住、游、娱上做足文章。五凤村旅游业实现了从“休闲打卡”到“文化体验”的发展转变。近年来,五凤村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省优秀村规民约”等荣誉。

增强研学旅游活力

五凤村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利用和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五凤村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次,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

激活乡村旅游效能

五凤村通过开展以体验、学习为主题的农村旅游模式,建设水稻观光连廊等体验式景点,进而打造水稻种植、蜜蜂繁育、食品加工、民俗文化体验及电子商务、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体系,实现了“变田园为公园、变生产线为风景线”,使广大村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乡村振兴。2024年国庆节期间,五凤村通过三产融合的模式,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通过电商平台、实体销售等方式出售各类“五凤村·臻品牌”产品。

文旅兴则乡村兴。如今的五凤村已旧貌换新颜:古朴雅致民居,小桥流水人家,“鹰飞凤舞”广场,闲庭信步长廊,初步实现了以文旅融合产业引领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五凤样板”。

(王雨晴)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