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启超“乡治”文化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近年来,广东省江门市立足梁启超故里的区位优势,以启超“乡治”文化为载体,将其内涵融入组织引领、引育人才、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生态优先等具体方面,助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打造了启超“乡治”基层治理品牌。新会区获得首批平安广东“平安鼎”荣誉,新会区茶坑村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坚持规划先行,挖掘新会文化丰富内涵

2024年,江门市两级社会工作部门成立以来,新会区聚焦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职责,组织精干力量,深入研究、挖掘和借鉴传统“乡治”制度与文化内涵,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将梁启超“乡治”论中的主要思想、特色做法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五大振兴”相结合,制定了五方面17项具体措施,致力多方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推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

强化落细落小,推进措施落实

在组织引领方面,新会区借鉴“每有纷争,最初由亲支耆老和判,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等做法,在茶坑村试行村民门前“三包”制度,设立“叠绳堂”乡村调解工作室,深化农村积分管理项目,进一步建立以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叠绳堂”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7起,调处率100%,化解成功率在98%以上。近年来,新会区实施农村积分管理项目,共吸引15万余名村民参与,发放积分超过250万分,完成兑换超过230万分。

在引育人才方面,新会区借鉴“未及年而有‘功名’者”可参与乡村自治等做法,持续加大村级后备人才储备,开展“乡村CEO”试点招聘,深化“六个一百”共建行动,进一步提高乡村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六个一百”共建行动实施以来,新会区组织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新乡贤、模范个人等社会力量,共计500余家单位6000余人与全区199个建制村结成对子,让产业、人才、文化、资金等资源向农村下沉和集聚。

在产业发展方面,新会区借鉴以农村合作社“薄取其利以分配于会员”等做法,实施新会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奋战“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建立完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成立村级企业,进一步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2024年,新会区共成立强村企业11家、富民工坊55家,全区199个建制村的村组两级总收入超过13亿元,其中超1000万元的建制村超过35个,持续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

在文化振兴方面,新会区借鉴“每年正月放灯,七月打醮,为乡人主要之公共娱乐,其费例由各人乐捐,不足则归叠绳堂包圆”等做法,大力发动村民捐资举办本土文化活动,打造梁启超“无负今日”文化IP,设立“茶坑讲堂”,开展品牌活动106场,参与群众约2.4万人次。

在生态优先方面,新会区深入落实绿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积极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大力弘扬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爱绿、护绿、植绿的良好氛围。2024年以来,全区共开展义务植树活动370余场次,种植树苗8万余棵,绿化面积超37公顷,打造美丽庭院示范样板百余个,大力推进绿美新会生态建设。

健全调解机制,推动矛盾化解

无讼在于谋始。2024年以来,全区各村(社区)搭建“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建立“吹哨响应处理”机制,实现法庭与村(社区)及时有效对接,实质化解纠纷230余起,进一步促进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启动“线上服务平台”,设置“驻点法官工作室”,开展普法、指导调解、培训等提升基层自治组织解纷能力,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加强法治保障,助力产业发展

新会区享有“中国陈皮之乡”的美誉,新会陈皮是江门市及新会区本地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为集中力量做好新会陈皮产业的保护工作、创新设立“陈皮法庭”,建立“归口管理+专业审判+统一执行”模式,集中办理涉及陈皮产销、金融、文旅等陈皮产业全链条纠纷案件,推进陈皮产业纠纷一体化解。同时,通过聘请陈皮产业纠纷特邀咨询员、特邀调解员等行业专业力量,为陈皮产业纠纷化解提供专业咨询意见。“陈皮法庭”项目建设以来,陈皮产业纠纷诉前调解成功率达93%,有力保障了陈皮产业的蓬勃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启超“乡治”品牌正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上阔步前行。正如梁启超所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启超故里的治理实践,不仅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茶坑样本”,更为大湾区社会治理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江门市新会区将以启超“乡治”品牌为引领,进一步深化“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推动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治理力量向一线集聚。

(本文由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