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以“规范化、组织化、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常态化”为发展方向,全力打造志愿服务新高地。通过政策引领、资源整合、品牌培育等创新实践,全省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领域持续拓展,有效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百姓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注重规范化管理,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安徽省将志愿服务规范化作为基础性工程,通过制度设计明确服务边界、强化行为约束。2024年5月,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印发《安徽省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行为规范》,凸显了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工作导向,从“遵规守法”“诚实守信”“保护服务对象权益”等20个方面细化管理要求,为志愿服务划定了清晰的行为底线。
同时,安徽省持续加强志愿服务统筹谋划。组建28家成员单位分工负责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在省委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全省志愿服务工作。制定印发“12+N”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暖“新”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党建引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等实施方案,统筹省民政厅、省妇联等部门出台关心老人、关爱妇女儿童以及生态环保、文化文艺等专项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切实加强顶层设计,有力推动志愿服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加大组织化动员,凝聚多元参与合力
2024年6月,安徽省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第一时间下发《关于做好防汛抗旱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同时,6个市发出倡议书,全省65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90多万志愿者闻令而动,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开展转移群众、清理堵塞、排查隐患等志愿服务活动。
安徽省以组织化动员为核心,构建“党政引领+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立体化网络。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通知》,要求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服务。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徽省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健康发展的意见》,把应急志愿服务队伍纳入本地区应急力量体系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淮南市“甘甘为淮”联盟整合全市资源,实现志愿力量跨区域、跨领域合作。截至目前,安徽省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1316万人、志愿队伍6万支。
着眼专业化赋能,提升服务供给水平
安徽省积极依托行业系统力量组建专业队伍,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变革。安徽省红十字会“博爱在江淮·益行计划”通过开展急救培训,守护民众生命健康。霍山县“零零欺”反诈志愿服务队联合司法部门,通过入户宣传、反诈App推广等方式,为山区老年人筑牢“防火墙”,守护“钱袋子”。这些专业队伍的组建,有效提升了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技能培训与人才储备也是安徽省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的重要抓手。全省各级各部门举办志愿服务培训班680多场。无为市定期举办志愿服务项目专题培训与创意大赛,为农技指导、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注入新活力。合肥市春语志愿服务队针对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设计个性化服务方案,用爱心和专业为特殊群体点亮生活的希望。专业化的服务不仅提升了群众满意度,还推动了志愿服务从“量”到“质”的跨越。
推动项目化运作,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从1名孤独症孩子的妈妈,转变为700余个孤独症患者家庭的心灵导师,“爱心妈妈”胡晓花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2018年底,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胡晓花发起了“阿甘画画艺术疗愈”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开展艺术类疗愈公益活动,帮助孤独症儿童改善情绪问题、提高社交技能。这是安徽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设计志愿服务项目的一个剪影。这些项目设计不但锦上添花,更能雪中送炭,让有需求的群体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各部门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300余场,争取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落户安徽,逐步构建“需求导向―项目孵化―资源整合―长效发展”的运作机制,形成了一批受群众欢迎、有持续力的特色品牌项目。
在基层实践中,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典型案例。安庆市“邻里十八匠”志愿服务队每月组织老匠人开展“小修小补”,解决城市居民维修难题;淮北市“一杯茶调解法”以茶馆为阵地,发动老党员、老干部调解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社区”。这些项目以需求为导向,形成“菜单式服务”模式,精准匹配群众实际需求。
强化品牌化培育,塑造地域特色名片
安徽省持续加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以“12+N”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为引领,鼓励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让有群众基础、有发展潜力的新项目、好项目不断涌现。省文化和旅游厅“人人都是迎客松”志愿服务项目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让旅游更舒心;省生态环境厅“美丽安徽我是行动者”志愿服务项目倡导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安徽;池州市“钱姐工作室”以家事调解为核心,累计化解家庭矛盾数百起。
目前,安徽省已建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库,收录优秀品牌项目100余个,形成“示范引领、全域联动”的传播效应。
开展常态化服务,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安徽省把握重要节点,着力推动志愿服务从“阶段性活动”向“常态化服务”转型。“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全省2万多支志愿服务队伍、30多万名志愿者深入城乡一线作贡献;中高考期间,全省7500多支志愿服务队、16万名志愿者精细护考,助梦起航;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300余名大学生积极投身大会保障,展现青春力量。
合肥市“窗帘之约”、宿州市“邻里集市”、铜陵市保护长江“银发清洁护卫队”……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一个个志愿服务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志愿服务的“种子”随着文明新风融入千家万户,描绘出美丽的风景。依托遍布城乡的1.9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3.2万个志愿服务站点,安徽省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融入百姓生活、融入中心大局,让志愿服务处处可感、人人可及。
(本文由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