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为“两企”发展注入“芜”限动能

安徽省芜湖市紧紧围绕“党建强、发展强”目标,依托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党建工作与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提高覆盖水平,筑牢“红色堡垒”

“全方位”摸底排查。依托全市大数据中心,搭建党建数据标准化平台,打通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数据壁垒,以企业统一信用代码、党员身份证号码作为基础识别码,通过“比对法”线上分析找差距,“排除法”聚焦重点抓覆盖,“实勘法”实地摸排推组建,采取部门攻坚一批、随机抽查一批、重点通报一批等“三个一批”方式抓实党员摸底排查。

“全领域”组建覆盖。深入开展“找党员、建支部”“亮身份、抓活动”“争达标、强支部”等主题活动,采取区域统建、同业共建、龙头带建、产业联建等方式,把分散的党员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全市1294家规上工业企业、1513家社会组织将坚持党的领导等内容写入章程。

“全要素”党群融合。开展党建带群建百日攻坚,建立人力资源、资金资源、阵地资源、活动资源四个统筹机制,在暂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中组建群团组织,推动党的工作覆盖。

建强骨干队伍,选好“红领先锋”

实施“红色头雁”行动。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出资人和负责人担任党组织书记,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经营管理层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率超过90%,建立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管理、监督会议制度。

实施“红领”行动。按照专兼职相结合原则,推动党建工作力量下沉,累计选派5批次6276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入选全省第一批“红领认证”试点城市,设立党建工作指导站“红领驿站”,全市累计建成区域性标准化“红领驿站”124个。

实施党员“红细胞”行动。按照总数不少于年度指导性计划总数的20%标准,单列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员发展计划。实施党员教育培训“铸魂行动”,制定差异化、菜单式培训内容,发布学习教育师资库,绘制红色教育基地“初心地图”,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叶太应、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出租车驾驶员马本萱等先进典型。

发挥集聚优势,共建“红色引擎”

聚焦园区企业。扎实抓好全省园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若干举措贯彻落实,高标准建设“一馆八中心”(芜湖市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馆、八个经济开发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加强省级以上开发区与沪苏浙地区园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交流共促,以园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助力“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聚焦重点行业。按照实体性行业党组织实体型覆盖、松散性行业党组织功能型覆盖的原则,将行业系统党建工作写入18个部门及其业务科室“三定”规定,并先后成立18个市级行业系统党委(总支),坚持“一系统一载体、一支部一品牌”,大力推进行业系统党建工作品牌建设,以点带面推动行业系统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聚焦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党建工作“2310”行动(扩大“两个覆盖”,建强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指导员、党员“三支队伍”,开展集群党委强链、先锋引领红链、聚才育才智链、产业招商扩链、产业集群聚链、金融惠企稳链、社会组织助链、政企沟通畅链、线上线下惠链、保障强基固链“十大行动”),按照“党建+协会”“党建+联建”“产业部门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等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集群上。目前,全市已组建产业集群党委24个,有效促进政府部门、链上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人才共育、发展共商、问题共解、研发共创,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产业转型升级、产学研用转化等深度融合。

注重党建赋能,推动“红心惠企”

高位推动助企发展。由市县两级党委主要负责人牵头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心连心解决问题诉求,为企业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2023年以来,累计召开全市民营企业家恳谈会3场,涉及55家企业,共提出85个问题、38个建议,其中63个问题及38个建议已办结。

党建融入惠企政策。把党建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服务企业发展全过程,梳理出18个行业主管部门的51条党建惠企举措,明确对建立党组织、党建工作开展好的企业做到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让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知道利从何来、惠从何来。

党建融合为企服务。深入落实“1%工作法”,开展党建工作指导员“问题帮办、助企发展、暖心芜湖”主题活动,面对面收集企业发展难题,有效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全力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烦心事”“难心事”。

(本文由安徽省芜湖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