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座谈会及全国社会工作部长会议部署要求,按照党建引领要“强”、工作力量要“统”、各项工作要“融”、为民服务要“优”的工作思路,统筹抓好新兴领域党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凝聚服务群众工作,奋力推进各项工作在三秦大地落实见效。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陕西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吴铁。
问:全国社会工作部长会议要求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取得新突破,陕西有哪些考虑?
答:陕西着眼落实“两个覆盖”要全、“两个功能”要强、“两支队伍”要硬、“两块阵地”要稳的要求,优化“两新”工委工作机制,深化“评星晋级、争创双强”活动,指导成立省、市行业(综合)党委101个,建立行业协会商会监管对象、事项、职能指导任务“3张清单”,出台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党建质量提升三年规划,启动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引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五个一”专项行动,出台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20条措施,创新开展三秦暖“新”行动,建设友好场景、优化5070个“红色驿站”,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政策措施,制定新兴领域相关工作方案。优化“两新”工委工作机制,健全规范运行规则,有效统筹各方力量资源。完善行业协会商会党建管理体制,实施党建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开展党建引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专项活动,引导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探索新就业群体党建有效途径,深化三秦暖“新”行动,统筹做好新就业群体政治引领和服务管理工作。
问:陕西在践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方面有哪些探索?
答:我们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科学编制乡镇(街道)权力清单指导目录,出台规范“属地管理”事项,明晰县、乡职责边界指导意见,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六必查”行动清理各类挂牌12万余(块)个。深化党建联建共建,规范村级议事协商,扎实推动基层民主建设。
省委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省委书记赵一德领衔推动,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省委“八场硬仗”之一,省委副书记邢善萍多次就社会治理提出具体要求,省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为全省社会治理有序推进提供保障。下一步,我们将用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聚力打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有效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建强基层组织,完善网格体系,深化减负赋能,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好陕西社区学院阵地作用,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体系,加大社区工作者招聘及培训力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新兴领域各类群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激发社会正能量,发扬社会治理新理念、新经验,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培育自尊自信、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关注各类群体。重点关注新就业群体、网络群体、农民工群体、困难群众等社会群体,通过发挥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作用,探索建立监测预警、联系点、会商、督办等制度,着力解决他们关心的职业发展、权益保障、关爱服务等急难愁盼问题。
抓好矛盾风险源头防范化解。加强社会治理,重“治”更重“防”,前端防范为后端处置减压释负。加强动态监测,深化网络风险监测处置,抓好源头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等机制,解决好群众身边事。
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畅通渠道听取群众呼声、回应民生关切。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扎实做好全省村(居)委会换届有关工作,完善社区居民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居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作用,引导群众遵循公序良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创新“五社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有效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问:陕西围绕凝聚服务群众工作,有哪些实践探索和创新举措?
答: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指导建立人民建议收集整理分析、信访案件法规政策协商、信访事项受理责任沟通等5项机制,健全完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机制,畅通和拓展汇聚社情民意的渠道。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宣传月”“敬老月”等活动,加大志愿服务供给,擦亮志愿服务品牌,做实做细志愿服务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成立省级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委员会。2024年有4.5万人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创历年新高。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支持信访工作,持续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畅通人民建议征集渠道,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办理、转化、督办、奖励等工作机制。用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学习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经验,推进“吹哨报到”工作,依托12345市民热线整合各类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大力开展“银龄志愿服务”“四个100”等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壮大“志愿三秦”工作品牌。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管理、激励、保障等制度,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模式。
(本报记者 范晓翌)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