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进入城市转型期和新发展阶段,面临着四个方面转变,即功能定位更注重由“城”向“都”转变,发展方式更注重由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转变,发展动能更注重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城市治理更注重从政府主导向共建共治共享转变。
新形势新阶段下,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比如,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提高驻区单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及在职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创新,需要更好地理顺条块关系;为民服务机制有待健全,需要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精准性。为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2017年起,北京市委试点“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2018年1月,北京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2019年1月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基础上进行接诉即办改革。到2024年底,北京12345市民热线共受理1.5亿件诉求,群众诉求解决率、满意率从2019年的53.1%、64.6%双双提升至9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党中央是顶梁柱。同时,基础非常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基层就是党支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必须夯实基层。要有千千万万优秀基层骨干,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好各项工作。2024年12月,中央社会工作部在全国推广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经验。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取得今天的巨大成效,最重要的是坚持党建引领。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经验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强化党组织领导,建立高位统筹的领导体系。北京市委设立接诉即办改革专项小组,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全市接诉即办改革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市委书记每月召开区委书记点评会,通报全市接诉即办综合考评排名情况并进行点评。通过建立健全定期调度、会商研判、每月一题、专项攻坚等工作机制,实现了面上工作整体推动,重点问题挂账督办,共性问题一揽子攻坚。
强化党组织领导,构建责任清晰、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北京市委将接诉即办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做到“书记抓、抓书记”。各级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对市民诉求直派和联合双派相结合,将责任向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企业等各方主体延伸。组织、纪检等党委工作部门也根据各自职能定位参与接诉即办工作,把接诉即办工作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考察、开展专项执纪问责监督,为压实各方治理主体责任提供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强化党组织领导,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党领导基层治理不是大包大揽,而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组织好各类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激发各方活力,避免出现“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以党建引领整合带动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不断拓展“报到”服务的参与面。搭建共建平台,建立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吸纳区域内有代表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定期研究解决共同关心的重要事项。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个清单”,实行属地和驻区单位双向需求征集、双向提供服务、双向沟通协调、双向评价通报等“四个双向”机制,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主动打开“院门”参与基层治理。推动在职党员“报到”为辖区服务、为群众服务。西城区广内街道构建“纵向同轴、横向同心”的组织力建设模型,形成党的建设在政府职能部门上下连接、社会各方党组织力量统合,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打造“石油共生大院”时,针对“后大院”时代出现的管理难题,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主动担当作为,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辖区单位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重塑大院的治理主体。
(作者系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教授)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