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编者按

2019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将接诉即办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建立起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对市民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的为民服务机制,在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报记者赵雪与多位嘉宾就“以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提升人民群众福祉

主持人(记者赵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各位嘉宾认为,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接诉即办改革把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落实在基层。北京市在人民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上注重公众参与。比如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四条胡同的“小院议事厅”及其提出的“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理念都鲜明体现了“人民建”和“为人民”的统一。归根到底,就是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同心同力,达到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人民也让城市变得更美好的良性互动,全面彰显人民城市的鲜明本色,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有机的生命系统、开放的社会系统,各种要素在有形的空间中相互交织、有序运转。面对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难题,北京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接诉即办改革,高效精准地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了人民群众福祉,形成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新范式、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新举措、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机制。

向主动治理转变

主持人(记者赵雪):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平台的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面对城市治理的诸多新挑战,北京市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提供了怎样的经验?

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政务热线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回应型政府的建设。回应型政府强调的是政府要主动响应群众的诉求,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政务热线的出现,尤其是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为回应型政府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具体表现为:从人力回应向智能回应转变;从被动回应向主动回应转变;从局部回应向全面回应转变。

任勇(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我们党的治国理政经验,体现社会主义基层治理的传统,在当前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实践中强调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在深化接诉即办改革中,可以根据接诉即办中不同类型的群众诉求,结合源头治理的理念,对涉及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的市民诉求进行精准研判,合理区分不同类型矛盾纠纷并采取不同措施,形成相应的高频事项预警监测机制,从源头上避免矛盾升级或者演化。

用好大数据“富矿”

主持人(记者赵雪):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成为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力量。未来,北京及其他地区应该如何进一步用好大数据这一“富矿”,实现基层治理长效化、可持续?

江小涓(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要求国家治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这是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城市治理的根本遵循。在网络与数字时代,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敏捷治理、迭代治理是公共治理的时代要求。用好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能够及时感知和处置新问题,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及时服务、有效服务。

向波涛(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需要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支撑,加速推进城市治理范式的全面革新。源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数据治理、数字治理与智能治理等新兴范式不断兴起,有力推动了城市治理向更加精准、高效和智能的方向发展。清华大学依托对接诉即办改革的长期参与式观察和对全球城市治理的比较研究,提出加快构建人感加物感相融合的城市治理模式,利用大数据大模型等新方法,深挖市民诉求数据“富矿”,助力改革持续纵深推进,实现全方位持续性赋能。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