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工作法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耿小龙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以来,聚焦基层基础薄弱环节和治理短板弱项,通过创新“1223”工作法(即围绕一个核心、优化两支队伍、做实两项工作、规范三类事务),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有力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创优、高质高效。

强化“一核引领” 筑牢基层基础

澄城县始终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县委党建引领协调机制+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基层服务治理五级组织体系,形成“县级资源汇聚、镇(街道)力量统筹、村(社区)属地管理、辖区单位共驻共治共建”治理机制。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划网定格”“派员定岗”“服务落地”“平急转换”“多网联动”五大行动,不断完善“县―镇(街道)―村(社区)―小区”四级党群服务矩阵。持续深化“双报到、双服务”活动,172个党组织,8000余名党员向所属村(社区)党组织报到,领项目、搞调研、解难题,报到单位党组织严格轮值主席制,签协议、定计划、谋发展,推动党建共建联建,区域共治共享,将党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一个角落,做到指令专线直达,指挥调度贯通到底,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优化两支队伍 强化人才支撑

选优配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坚持“内挖、外引”,高标准、严要求把好选人用人质量关,通过建强队伍、培养人才等方式,全面补充、调整、优化村(社区)“两委”班子,推选群众基础好、理论知识强、基层经验丰富的优秀党员、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选聘8名年轻大学生充实村级工作力量,通过换届选举将6名“镇招村用”干部选入村“两委”班子,实现村(社区)“两委”班子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畅通人才回引渠道,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将他们中间有能力、有热情、有奉献精神的发展为村级后备力量,加大培养力度,为村级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充分利用离任村干部在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方面有经验、有威望、有谋略的优势,盘活干部资源,组建“离任干部工作室”,通过向年轻干部传授在基层组织建设、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为基层治理增添“银龄力量”。

选聘锻造过硬社区工作者队伍。立足社区工作者队伍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目标,完善“市县统招、街镇统管、社区使用”机制,紧盯“强社区”和“稳就业”两大目标,在“选育管用”上全链条发力,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从社会优秀人才、社区急需人才、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社区工作者的力度。近两年,全县社区工作者总数达234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71.4%。健全完善学习培训体系,完善以初任培训、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头雁”“新雁”“雏燕”为培训对象分类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各有重点的联动培养机制,县级抓“头雁”示范培训、镇(街道)抓“新雁”重点培训、村(社区)抓“雏燕”常态培训,实现分级分层培训全覆盖,同步健全学分机制、课时机制和评估机制,初步推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格局。

做实两项工作 提升治理效能

“四下基层”摸实情,深入调研解民忧。坚持“四下基层”工作法,县级领导以上率下,以点带面、全域统筹、精准发力,下沉镇(街道)、村(社区)、部门单位、“两企三新”,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着力推动解决一批基层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通过调查走访、网格下沉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群众意见216条,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将村(社区)面临的困境、群众最关心的难点、堵点、热点问题征集起来,分类汇总,找到日常工作中的薄弱点和空白处,按照“易事即办、实事快办、难事联办”的原则分层分级进行处理,及时整理反馈处理意见、处理结果,确保小事办实,实事办好,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紧盯目标强导向,严考实督抓落实。坚持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着力完善组织、力量、责任、服务、考核“五大体系”,建立任务、责任、问题“三张清单”,明晰责任主体,明确完成时限,定期调度推进,压紧压实各级责任,以“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助推基层治理工作见行见效。定期督查各镇(街道)落实县委决策部署、重要工作、重点任务情况,切实把治理能力提升“考场”搬到干部工作现场,引导广大干部在专项行动中担当作为、奋勇争先,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规范三类事务 完善制度保障

明晰权责边界,为基层治理放权。建立健全由党委书记担任总召集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会工作部协调推动、部门协同联动作用,推动构建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社会工作新格局。在县级层面,厘清与相关部门在基层党建、与政法委在基层社会治理和矛盾化解、与民政部门在指导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党的建设方面的职责边界和工作联系,确保工作“统得起”。在镇(街道)层面,明确党委分管社会工作,除信访职能归口平安法治和社会治理办公室负责外,其他社会工作职能由党建工作办公室具体统筹承接,实现工作“管得住”。在村(社区)层面,压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明确一名“两委”干部具体负责社会工作,推动工作落得实。

持续减负赋能,为基层工作松绑。以“减负、增能、强基”为总体目标,针对村(社区)组织事务多、机制牌子多、不合理证明事项多等突出问题,以“六必查”为抓手,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和持续规范村(社区)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活动,通过“合并同类项”,找准“最大公约数”,着力整治“滥挂牌”和“万能章”问题,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推进治理、为民服务等工作,为推动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运行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全面助力基层减负增效。

健全议事机制,为基层发展增效。成立全县推进村级议事协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构建党建引领“一个核心”、“提、议、统、示、行、评”六步流程、参与主体五类人员、“小组(小区)事随时议、村(社区)事定期议,小事简化议、大事规范议”四种方式的“1654”议事协商机制,引导群众参与村(社区)事务。在村(社区)依托“五型同建”党群服务中心议事协商功能区和矛盾纠纷调解室,搭建议事协商平台,因地制宜创新议事形式、载体和举措,着力推动民事民商、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在基层化解”。

(作者系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责编:陈超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