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一字诀” 巩固减负成效

基层是政策落实、服务群众的关键环节。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重在减负与赋能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安徽省宿州市持续巩固减负成效,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切实答好基层治理答卷。

坚持党建引领 串起基层治理“一条线”

将党建引领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紧盯基层治理关键环节,把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同基层减负、强基固本等工作贯通起来、一体推进,为基层繁冗工作“瘦身”。

夯实责任,强化引领。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等具体工作,出台宿州市《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工作方案》,细化20项具体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定期调度推进,汇聚治理合力。

共治联动,提升效能。不断探索跨区域基层治理工作新路径,积极推进皖苏鲁豫省际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建设,组织召开首届皖苏鲁豫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建设联席会议,7个会议成员县(市)就共同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作区达成框架协议。协作区建立以来,有力推动了毗邻党建同圈共融、毗邻地区联动共治、毗邻经济互融共促,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了矛盾纠纷的化解力,汇聚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走出了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善治之路。

建强组织体系 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推动党组织向最小治理单元延伸,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组织联建促资源整合,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网格赋能,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全面建立“社区党委(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治理体系,组建505个小区党支部、6099个楼栋党小组,挂牌党员中心户11729户;在农村设立“村党支部(党总支)—村民小组(网格)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网格化治理体系,推动党建工作有机嵌入基层治理脉络。

突出成效,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立足摸清情况、查摆问题、总结经验、了解社情、掌握民意、推动工作,在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两级建立10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动态掌握基层治理工作动态和面临的困难问题,通过党建引领接诉即办及时回应各类诉求,将问题精准对接相关职能部门,让基层治理痛点难点“看得见、有人管、管得着、能解决”,切实破解“万能社区”难题,推动全市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灵璧县虞姬镇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的原则,以1个网格包含60户左右的标准,将全镇10221户划分为170个网格,实现网格服务全覆盖,同时实行三级网格员制度,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切实做好“面对面、零距离”服务群众工作,真正让网格化治理成效惠及到基层群众。

健全体制机制 下好基层治理“一盘棋”

明晰基层责权,减负担、提效能。健全社区(村)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开展社区(村)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专项整治工作,切实保障基层体制机制畅通有效。截至目前,全市1341个社区(村)均正确悬挂办公场所标牌标识,科学建立19个社区(村)减负观测点,确保工作常态长效、落细落实。

充实基层队伍,减阻力、增动力。规范清理借调人员,统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下沉事业编制,增强基层工作力量;减增探索推行“乡编村用”,择优选配社区(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在公务员招录工作中设置岗位专门面向优秀社区(村)工作人员招录,激发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

激活自治动力 凝聚基层治理“一条心”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六尺巷工作法”,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涵融入村规民约,建好群众议事协商平台,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现赋能显效,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常态化开展“小区会客厅”“物业大家谈”“村民说事会”等活动3500余场,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000余个,解决8400余个。泗县虹城街道以“围楼夜话”为契机召开恳谈会,建立街道、社区、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业主五方共同参与的议事协商机制,创新“1+1+N”模式,围绕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拉家常、听实情、解心结,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难、环境脏乱差、路面渗水等问题。“围楼夜话”“干群夜话”“五老调解室”“议事亭”“家事调解闺蜜团”等议事调解品牌,有效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基层减负增效并非一日之功,也不可“一减了之”,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将以基层减负为契机,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切实提升治理成效,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开创基层治理工作新局面。

(安徽省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陈超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