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园街道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街道内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老化等情况较为普遍。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鲸园街道从建强堡垒、聚焦需求、多方参与三个方面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强堡垒 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鲸园街道始终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组织强、队伍优”目标,发挥党组织在统筹、引领、带动等方面的作用。
强组织,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在服务阵地层面,搭建“街道—片区—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体系,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党群阵地打造样板,为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组织建设、公共服务等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统筹指导;片区党群服务中心用于联动周边社区探索“一片区一特色”,实现片区内资源共享、场所共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部进行亲民化改造,为居民议事协商、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场所,实现“办公区域最小化、活动空间最大化、居民服务最优化”。
优队伍,推进干部梯队全面过硬。在街道层面,按照“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原则,将职能相近、业务相关的职责优化整合,设置33个通用岗位,明确岗位名称、职责,精准匹配岗位人员,确保“人、岗、责”高度匹配。在社区层面,注重发挥社区工作者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开展“头雁领航”“鲸英训练营”“全科社工”等培育计划,针对社区工作者的多层次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成长指导,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截至目前,街道社区工作者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的人数超过70%。
聚焦需求 提升服务效能
鲸园街道重点聚焦群众普惠性需求和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基层服务效能。
探索社区运营模式,满足居民普惠性需求。2023年以来,街道积极探索社区运营模式,改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题街区等存量空间,引入社会组织、爱心商户等,以“市场+公益”模式入驻,用空间资源置换公益化服务。同时,这些活动收益按比例纳入“社区运营金”,用于社区困难居民帮扶、公共物品维修等,最终形成“低偿收费反哺社区—社区运营回馈居民”的造血循环,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感。
深化“吹哨报到”全响应机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街道建立“吹哨报到”全响应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力量,更加高效回应居民诉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针对各个渠道收集的群众诉求,实行“一站式受理、一平台分流、一哨式处置、一事一督办”的“四个一”工作法。同时,创新“四哨”分流法,根据案件涉及范围、处理难度,合理分流,实现群众诉求分类高效处置,全力解决群众难点堵点问题。
多方参与 激发治理活力
鲸园街道在发挥好党组织核心凝聚力的同时,积极凝聚社会力量,给基层治理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促进商居互联共建。街道内多个社区地处商圈,部分居民楼为商居一体混住,居民需求多、待解决问题多。街道转变思路,发动居民商户担任“小巷管家”“小店管家”“生活管家”等,常态化参与“敲门扫楼”工作。同时制定“六步七规”民主议事协商机制,让居民有程序、有制度、有规范地参与社区治理,共同协商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差、停车难等“关键小事”。
用好党员“双报到”机制。街道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辖区97家单位建立“常态化联系共建”机制,推动党员“双报到”。街道上门对接资源、沟通需求,获得专项资金、共建场所、人员支持,协助社区解决设施定期维护、环境提升等问题。在此过程中,动员社区退休法官、退休教授,主动成为社区调解队伍等居民自治组织牵头人,为社区治理充实力量。
建强社区网格力量。将街道16个社区划分为90个基础网格,在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的基础上,再配上公安、律师等专业力量和楼长、协管员等辅助力量。整合热心基层治理的商户企业、“双报到”党员、新就业群体、社区组织等力量,挖掘具有专长、特长的居民,加入社区网格队伍中,给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鲸园街道办事处)
(责编:陈超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