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 | 李肖娜: 把更优质的服务送到居民身边

“党员带头,万事不愁”,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街道海连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肖娜的口头禅。

在海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李肖娜没有固定的办公室,除了在代表工作室里接待来访市民,就是在社区里了解民需,处理问题。随时拎着笔记本电脑,走到哪就在哪办公已是她的常态。

作为基层的人大代表,过去一年,李肖娜致力于解决社区的民生关切和优化社区治理,带领社区“两委”积极推动社区力量向小区下沉,并加强对外服务资源的链接,注重社区环境建设和助老服务等多方面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做好社区治理的关键。

李肖娜积极推动把党支部建到小区,培育52个党员中心户,通过建立健全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抓管带”组织体系,先后推动小区隐患整治、墙面出新、健身设施改善等群众关切问题,实现了“小区事、小区办”。

同时,她推动“社区+物业”合署办公,安排物业服务企业党员担任项目管理员,小区党支部书记兼任业委会主任,引导16名社区党员参加业委会选举,通过交叉任职,共同为居民提供服务。

“社区治理难就难在大部分党员不直接隶属社区,难就难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不多,激活基层治理,首先要激活各类党员。”李肖娜表示。

她动员退休党员、物业服务企业党员等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设立在职党员报到服务站,加强与在职党员及后方单位联系,推行党员“落地双管”,构建社区召唤、党员响应、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基层治理,基础在“治”,关键在“理”。“心”理顺了,“事”就好办了。如何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社区搭建“海好有你”听邻说事平台,每月召开多方主体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垃圾清运、绿化管养等小微难题千余件。李肖娜集结小区250余名志愿者,组建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开展社区宣传、小区巡查、环境整治、助学扶困等志愿服务,社区的“朋友圈”越做越大,“组织力”越聚越强。

李肖娜在工作中注重以共驻共建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与市委政法委、区政协等19家单位签订党建联建协议,每年举办“医社同行”进社区、“心连心”走访、“新法速递”等共驻共建活动百余场,先后办成小区环境出新、运动场所改造、助老托幼项目引入等一系列惠民实事。

李肖娜坚持理“小事”、抓苗头,推行“走访式”办公,建立社区“两委”成员早晚巡楼制度,推行残障人士、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定人联系,推动社情民意就近收集、居民小事就近化解、矛盾隐患就近发现。

随着全国两会的临近,为了更好地传递基层群众的声音,李肖娜深入社区,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关注了居民在养老、托育、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和诉求,确保能够将这些真实的声音带到两会上。

在今年两会上,李肖娜将主要关注社区建设,以及“一老一幼”等民生类问题。“结合在基层工作的实际经验,我提出了关于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建议。具体来说,我建议通过盘活社区闲置资源、新建服务空间等方式,打造‘全龄友好’的公共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记者手记

从社区环境的改造升级,到独居老人的日常关照,李肖娜的日常工作,琐碎而繁杂,但都关乎居民的切身利益。每一次走访,每一次倾听,都是对居民需求的精准把握;每一次协调,每一次解决,都是对居民幸福生活的切实增进。李肖娜带领社区“两委”聚焦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真正做到了把服务老百姓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的温馨家园。

(责编:蔡梦达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