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东城街道畅家村,有一位深受群众信任的党总支书记,她就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红丽。从一名普通的村支书到全国人大代表,马红丽始终牢记职责使命,用心倾听群众呼声,用情为群众办实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马红丽所在的畅家村,曾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村庄。2002年,她当选为畅家村党总支书记后,便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致富新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为此,马红丽多次外出考察,结合畅家村实际,提出了“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
在马红丽的带领下,畅家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先后引进了冬枣、樱桃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项目。她还积极推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成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如今,畅家村的冬枣产业已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村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不足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万多元。
“我的职责就是为乡亲们谋幸福。”马红丽说。2023年,马红丽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的转变让她深感责任重大。
为了更好履职,马红丽坚持每月走访群众,记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调研形成高质量的建议。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马红丽也十分注重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了拓宽和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对破旧房屋进行了改造,建设了文化广场和污水处理设施,全村429户门前整齐划一,家家门口一树一花一车位。
如今的畅家村,道路宽敞平坦,路灯明亮,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畅家村也先后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马红丽深知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她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模式,在畅家村推行“网格化管理+党员联户”机制,将全村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党员负责,及时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矛盾纠纷。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治理效能,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马红丽还特别关注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她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村地区群众法治意识薄弱,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不够完善。为此,她计划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建议”,希望通过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普法宣传等方式,提升农村法治化水平。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代表,我要把乡亲们的心声带到北京,也要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带回村里。”马红丽说,“未来,我将继续扎根基层,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手记
每年两会前,马红丽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展调研,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她的建议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方方面面,如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黄河滩区移民避险搬迁、鼓励更多能人返乡等。她的每一份建议都饱含着对乡村发展的深情和对村民的关心关爱,每一次发言都传递着基层群众的声音和诉求。
马红丽常说:“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的职责就是为群众发声,希望通过我的一点点努力,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畅家村的村民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奋勇前行。随着2025年全国两会的临近,马红丽又将带着满满的民意和新的期待,奔赴北京,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人民谋幸福献计献策,用实际行动为父老乡亲发声,把乡村建设得更富、更美、更宜居。
(责编:蔡梦达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