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人民建议征集“三部曲” 奏响民生幸福新乐章

李旭

做好人民建议征集,是新时代社会工作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方式。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作风,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实践优势。

谱好建强平台“前奏曲” 畅通渠道听民声

创新搭建“爱邻议事”协商自治平台。成华区将每月20日设置为小区(院落)“爱邻议事日”,作为邻里相聚、共话社区的特殊时刻,召集社区“关键人”议“关键事”。指导居民小组议事会、民情观察员队伍、社区自治组织履职,通过搭建“线上+线下”议事平台,聚焦议事协商的民主性、规范性、有效性,构建“党建引领、组织搭台、各方参与、协商共治”体系。

深化运用“千人众创”社区动力平台。创新社区规划“区级导师团—街道设计师—社区众创组”三级队伍体系,以参与式社区规划搭台,收集居民对社区治理、空间升级等方面的建议和需求。以社区书记共议会、“社区动力·千人众创”培力行动等活动,凝聚众创智慧,共商社区议题,凝聚居民认同。

探索集成“综合支持”三级服务平台。依托天府社创中心社会创新高地,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治理、共话发展提供便捷高效渠道,将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

联动共建“民意直通”基层联络平台。用好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收集社会工作、民生问题“金点子”,建好基层立法联系点,架起法律草案、意见征集“高速路”,把民意直通站点“小窗口”化为民主实践“大舞台”,传递群众真实声音,精准把脉群众所需。

弹好广开言路“进行曲” 建言献策汇民智

居民群众议事协商有声有色。常态化收集问民需。发挥“微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通过入户走访、聊天问询等线下方式,结合微信群、“天府市民云”等线上场景,灵活掌握居民需求、思想动态、工作生活情况。组织开展公共服务需求线上调查,分层分级收集需求建议。科学议事启民智。提升打造小区(院落)议事阵地700余个,明确“七议五不议”标准,让居民有阵地议事、有原则建言,既实现意见建议充分表达,又确保议事过程平稳有序。协商共治话民情。在“企改居”院落关家苑小区,社区党委创新开展“方桌四角”议事和问题分类处置,化解了垃圾随意堆放、休闲设施缺乏、非机动车管理等矛盾,居民从拒绝排斥、逐渐认可到自觉维护小区环境,公共意识逐渐形成。在商居混合型小区兴元华盛二期小区,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牵头,打造“兴元夜话”议事品牌,发动居民开展6次开放式预算编制,制定共有资金收支计划、管理服务标准和小区院落公约,业主从“置身事外”到“决策共谋”,切实凝聚起自治共识。

专群结合千人众创见形见效。结对共创激发社区活力。吸纳高校、规划机构、设计院所专业力量,与能人达人、热心居民、党员志愿者等结对共创。注重“五步工作法”民意收集,举办社区“圆桌会议”“开放日”等参与式议题征集活动,深度发动社区规划师和社区专业特长人才,专群结合培养民主协商议事能力。规划实践创造社会效益。创新“城视成画”社区规划品牌活动,形成“议题收集—落地实施—运营维护”项目闭环,累计落地社区规划项目546个。致强社区众创组与“自然先森”设计团队结对,打造家门口的“顽童绿地”项目,打造集休闲、游乐和科普于一体的活动空间和游玩场景,深化社区邻里互动,营造和谐积极氛围。

“两新”领域纾困解难走深走实。倾听“新”声期盼。依托“华仔红色方向盘”“万谷红创基地”“华仔骑手驿站”等党群服务阵地,收集网约车司机、网约配送员、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在权益保障、职业发展、生活服务、参与治理等方面建议。加强暖企走访。建立企业诉求直通车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红色专员·暖企行动”。

“特约”力量观察发声善作善为。民生观察团提建议话感受。持续开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观察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基层工作者等组建专业观察团、网络观察员、市民观察员“三支队伍”实地走访,多角度全方位收集诉求、发现需求。“特约建议人”议重点共参与。府青路街道邀请 “特约建议人”召开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会议,共议老旧院落改造遗留、社区广场改建等群众关注的重点议题,推动优秀建议转化为工作举措,以“特约建议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奏响务实求效“交响曲” 落地有声解民忧

智慧赋能,形成“微网实格”事件处置闭环。微网格员收集居民问题和诉求分类上报,片区网格及时研判、分类交办,并在后续通过微信群、电话访问、入户告知等形式向居民群众反馈办理结果,构建起“收集诉求—快速响应—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工作闭环。

分级处置,推动“爱邻议事”协商结果落地。制定“一事一议”快速响应机制,根据“爱邻议事日”不同紧急程度议题,以“三快二提一转”分类处置机制,将符合条件的议题纳入“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处置范畴,视情由小区(院落)、社区、街道、部门分级推动落实。

强化统筹,提升问计于民项目效能水平。发挥社区发展治理保障资金和激励资金、“微网实格”工作经费等资金效能,鼓励开展微创投、微更新、社区规划项目,引导人民建议征集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问策,吸纳138个专业组织机构、60余家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小区(院落)赋能支持。

(作者单位为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