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照亮新就业群体的精神家园

“诗就是我命里的一颗糖。”除夕夜,“外卖诗人”王计兵用质朴的诗句在央视蛇年春晚打动了亿万观众。王计兵是一个“赶时间”的外卖员,也是一个写了6000多首诗的诗人。“我觉得有了诗,送外卖才不那么辛苦,有了诗,我不仅仅是个送外卖的,还是在深入生活,在旅行。”无独有偶,在南京的街头也有一位“外卖大叔”梁慎瑞,他在送餐间隙捧着《红楼梦》阅读的画面,生动诠释了精神追求的力量,温暖了无数人的心。这些鲜活的事例,折射出新就业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深切渴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做好新就业群体党建和服务管理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中央社会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新兴领域所聚集的千千万万劳动者,他们分布广泛、人数众多、结构复杂、诉求多样,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思想引领和关心关爱就要积极回应他们的期盼。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友好社区、友好商圈、友好楼宇等系列友好场景建设,在推动解决新就业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积极探索。而关注新就业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同样重要,这不仅事关个人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推动整个群体的良好发展。

梁慎瑞和王计兵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滋养能够为新就业群体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阅读和创作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提升了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文化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劳动者更好地理解工作的意义,在平凡岗位上发现不凡价值。这种内在驱动,远比物质激励更能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精神生活的充实,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文化熏陶能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韧性。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已经关注到新就业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本期特别报道的深圳市,已建成“暖蜂驿站”1500余个,向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人员开放,提供饮水、就餐、小憩、上网、简单医疗等服务,而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则通过向“暖蜂驿站”赠送书籍的方式,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营建“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阅读环境;南京图书馆则开设“骑手读书角”,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苏州推出“文化暖心包”,内含书籍、电影票等文化产品;杭州组织“城市追梦人”摄影展,展现新就业群体的风采……从物质保障到精神关怀,从单一服务到综合支持,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新就业群体的生存状况,更彰显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理念。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文化的力量温暖每一个奋斗者,让诗意照亮他们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愿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都能够在文化的滋养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本刊编辑部)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