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呼即办”有效回应群众诉求(工作实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近年来,江西省上饶市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牵引,通过建立“E呼即办”群众诉求办理平台,打造“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社会治理新格局。

建立“一呼即应”统筹机制

实现群众诉求“集成办”

工作机构“一贯到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成立市 “E呼即办”联合指挥中心,集成公安、城管等18家市直职能部门和“一城四区”相关职能单位人员力量设置调度专席,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同步建立“E呼即办”联合指挥中心(站、服务点),对群众诉求统一实行“平台受理、按责转办、限时办结、跟踪督办、评价反馈、失责追责”联动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工作格局。

政务热线“一号统管”。采取“整体并入”“双号并行”“设分中心”三种模式,对全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进行整合,将县(市、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纳税服务热线、心理援助热线以及全国统一的各类监督、投诉、服务热线共47条全部纳入“E呼即办”工作体系,并统一热线号码(12345热线)、统一热线话务场地、统一热线工作流程、统一热线队伍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一号响应”、群众诉求“一线通答”。

服务事项“一体归集”。对群众诉求事项从高频、共性、周期性、行业性等不同维度进行综合研判,理顺25个民生领域186个重点事项职责划分,梳理全口径群众诉求事项清单,建立“权威准确、标准统一、实时更新、共建共享”的应答知识库,形成了“来电最多转接一次、即时解答内容一致、应答支撑资源共享”的标准化服务运行机制。

建立“一应即办”处置机制

实现群众诉求“高效办”

完善联动机制,实现快速响应。以110接处警工作规范为参考蓝本,探索推行“12530”制度,即处置指挥话务员1分钟内形成诉求工单、2分钟内派发处置单位、处置队人员5分钟内签收群众诉求、处置队30分钟内到达现场处置。推进乡镇(街道)“E呼即办”综合服务站与网格服务管理中心深度整合,发挥移动网格员“走街串巷、服务万家”优势,引导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加入网格员队伍。全市共吸纳新就业群体网格员1100余名,累计上报各类事件9000余条。

加强力量融合,做实多元化解。建立乡镇(街道)即时处置队伍,并统一专用标识、统一车辆配备、统一办事流程、统一文明用语。建强职能部门专业处置队伍,加强城管、市管、人社等10多个单位的专业化应急力量建设,实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制度,推动部门第一时间在线上协同服务、赴线下协同处置。建优矛盾纠纷多元调解队伍,通过部门选配、志愿服务等方式,吸纳属地“法律明白人”“五老”人员、行业专家等解纷力量,建设了一支熟悉当地、专兼结合的解纷队伍。

强化数字赋能,延伸服务链条。打造“E呼即办”一体化智能平台,推动110、12345、社会治理网格三网融合,畅通企业群众诉求渠道,在诉求处置末梢全面部署PC端和移动端,实现群众诉求同步接入、同源发布、同质服务。探索应用大模型技术,推动群众服务知识库、知识图谱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使用,开发智能问答、批量外呼任务回访等功能。探索与警用无人机“空地一体”指挥平台建立衔接机制,创新“护学”“护路”“护安”等新方式。

建立“一办到底”督办机制

实现群众诉求“严实办”

建立工单复盘机制。明确识别、受理、分类、派单、响应、处置、反馈、办结、回访等9项复盘内容,深入分析流转不畅、群众不满意、超时超期错退等问题工单。对高频共性问题,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深度排查短板弱项,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对疑难复杂问题,建立分析研判联席会议制度,以一事一议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对新业态新领域问题,研究出台新政策新举措,从而推动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

完善协调响应评价机制。由市县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统筹指导,依托“E呼即办”平台建立完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协调响应评价机制。乡镇(街道)对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或没有执法权限的事项,通过平台向相关部门“吹哨”,部门“应哨”办结后,乡镇(街道)进行满意度评价。全市乡镇(街道)通过协调响应评价机制向部门“吹哨”150余件,部门及时“应哨”处置,并延伸解决同类问题370余个。

推行考核通报机制。引导诉求群众、诉求工单主办单位从处置速度、处置效果、服务体验、反馈质量等四个维度,对首接单位和协作单位进行差别化考评;围绕及时签收率、按时响应率、限时办结率、工单按时回访率、有效满意率、重复诉求率、错退率进行考核,促进质效提升;乡镇(街道)对部门满意度评价后,由县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反馈评价结果,作为考核相关部门的重要依据。建立与市纪委监委协同联动机制,将办理群众诉求列入作风建设专项整治内容。

(江西省上饶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