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居并行”走向“村居融合”

孙子雯 李自磊

山东省威海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辖草庙子、蔄山、汪疃3个镇,常住人口10.58万人。近年来,临港区紧紧围绕回迁社区治理这个关键,以草庙子镇为试点,解决回迁村民归属感弱、与商业小区居民融合难、劳动力闲置等诸多问题,不断增强回迁村民的归属感,进而破解回迁社区中的治理难题。

草庙子镇作为临港区回迁社区治理模式探索的试点镇,分别于2017年、2024年先后完成26个建制村拆迁安置工作。面对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多元服务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坚持党建引领

回迁社区治理有底气

完善组织设置,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将原来的各自然村村党支部书记选聘为社区“两委”,根据组织融合、人员融入、工作融洽的标准,将自然村党支部与社区党组织融合,推动组织建设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由散到聚”。

推进一网统筹,加强网格化管理。结合回迁安置人口规模、村居分布等情况,在摸清党员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党员社区联户机制,通过精准划分管护网格,每名党员常态化联系3~10户,明确工作职责和标准要求,按照“小事网格办、大事社区办、难事协商办”三级办理模式,将基层党建工作网格化与社区服务网格化有机结合,把党建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

探索“三治融合”

回迁社区治理有招数

聚焦自治强基,积极开展绿色健康、文体精彩、手工制作等主题活动,建立邻里“趣缘”,通过“趣缘”引导村民形成以手工制作、书法绘画、维修应急、矛盾调解等为主题的队伍,从而建立起邻里间的“人缘”。推出由村民代表、党员等参加的民情恳谈会、议事协商会,鼓励围绕热点难点问题主动“支招”,筑牢守望相助的邻里情。

力推法治润心,联合司法所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将更多优质法律资源下沉至回迁社区,每季度开展法律知识宣讲主题活动,邀请法律专业人员现场为村民解疑释惑。同时,组织各党支部书记等52人担任本村的“法律带头人”,以案例讲解、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法宣传。

抓实德治教化,打造家风家训长廊、传统文化长廊、一米长廊等项目,推出“德治教育进社区”身边人、身边事评选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结合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信用进社区”,组建志愿服务队、设置美德诚信榜、打造信用场景,形成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回迁村民的公德意识。目前,已成立志愿服务队62支,登记注册志愿者2628人,开展环境整治、文明停车等活动1200余次。

提供多元服务

回迁社区治理更民主

完善兜底保障,为确保拆迁上楼群众共享开发区建设成果,进一步兜实收入保障,并居上楼后,按照每个村庄宅基地拆迁总面积的10% 配套建设门市房,产权归各村集体,用于开展经营、增加收入,保障回迁村民福利。同时,为被征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集体统一发放粮油补贴、节日福利及老年人补贴等,人均年保底收入不低于5000元,确保生活真正有保障。

完善物业服务,积极协调物业公司进驻各回迁社区,并由村集体承担首套房物业费,在经济层面上惠及村民。研究制定物业考核办法,设置奖惩资金,组织各社区每月从运营管理、数字城管、12345热线、房屋管理维修养护等7大方面对所辖物业区域予以考核打分,做到服务心贴心。

完善就业保障,积极联系对接共驻共建单位、辖区企业等单位用工需求,并对有就业意向的村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二次创业、二次就业”更多选择机会。主动与各社区物业企业对接,吸纳近500名回迁村民从事保洁、门卫等工作,实现村民“家门口”又好又快就业。同时,社区也联合专业社会组织,通过开展网络直播带货、小儿推拿、编织、茶艺等技能培训,不断满足村民多样化创业需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政法工作部)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