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至6日,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定位、方针与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对社会工作系统谋划,政策设计、职能配置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日益彰显。面对新时期社会格局的深刻变革,必须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凝聚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社会工作新格局中
理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目标定位
2023年2月,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在中央的改革指引下,省、市、县三级党委社会工作部相继成立,构建起党领导社会工作的组织体系,强化了党对社会工作的领导,开创了党领导社会工作的新局面。当前的社会工作,是以党委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和党的组织建设,坚持群众工作路线,建立党群连接,回应人民需求,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系列过程。社会工作部的成立,通过机构整合、职能集中、权责归位,发挥打破职能壁垒的重要作用,以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实现了对基层治理领域各种力量的整合,充分彰显出党组织统筹指导和统领的制度优势。
将制度优势转变为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党和政府在基层治理方面的职能更加优化协同高效,这是在党全面领导社会工作的基本格局之下,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的重要使命。核心思路是以群众路线这一重要传家宝为基本遵循,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增进群众感情,把准群众脉搏,精准服务群众,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在追求基层善治中
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当前,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风险的不确定性、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全方位改变,使党的群众工作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基层治理的角度来看,群众工作表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
社会阶层结构加速变化,群众工作的覆盖范畴愈发广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平台经济迅猛发展,以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直播人员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日益发展壮大。社会格局深刻变革,群众工作的范畴愈发广泛复杂,对基层治理提出新课题。
社会主体的多元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复杂。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进入更高层次,涉及物质、精神、价值等多个层面,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复杂,对基层治理提出新的要求。新时期,群众工作必须追求更高品质、更具包容性的治理路径,充分尊重各个群体的特点与诉求,以更精细化的举措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
主体权利意识空前提升,群众工作的回应能力亟待加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意愿更加强烈。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和方式,借助各种线上平台,群众的声音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影响。如何适应新时期群众参与观念和参与方式的变化,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是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为做好群众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持续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机制,努力探索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有效举措,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在创造活力和维护秩序中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
探寻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路径
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体,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基层治理的核心就在于以群众工作为根本方法聚民心、汇民力,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根基,实现基层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和治理效能的持续释放。
一是以价值为驱动凝聚基层治理向心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旨取向在于“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人民权利和增进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都能获得关注与服务,实现基层治理不仅能够覆盖少数活跃群体,更能覆盖更广泛的人民群众。
二是以问题为驱动强化基层治理回应性。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卡点问题,要求深入到社区、群众中,敏锐地发现诸如民生保障、社会融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挖掘根源,支持和引导基层围绕现实问题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在创新中寻求问题解决路径,让基层治理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彰显价值、赢得信任。
三是以场景为驱动提升基层治理有效性。场景是人们进行社会互动的具体情境,是共同体构建的社会空间。在基层空间中,需要统筹考虑物理环境的优化、社会互动的促进、制度规范的完善、技术手段的应用等多个维度,根据群众的需求、活动的规律打造养老、就医、参与和生活等基层治理的具体场景,最大程度地满足服务对象在特定情境下的需要,从而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四是以技术为驱动促进基层治理高效化。从社会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重点关注在矛盾化解、公共服务、基层减负、治安防控、社区事务等领域的技术赋能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字技术,如利用5G+大数据技术提升基层治理决策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公共服务可及性、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社会等,实现技术与基层治理需求的有机匹配,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作者系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