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造和谐包容的氛围做起

本刊编辑部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息。节日带来的幸福感,不仅源于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更让整个社会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这种温暖和力量是和谐包容氛围的价值体现。“和谐包容”不应仅属于节日,更应成为我们社会的常态氛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所指出的:“我们要一起努力,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持续营造和谐包容的氛围,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这一指示深刻阐明了营造和谐包容氛围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做好社会工作指明了方向。

做到和谐包容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日前,我们以媒体工作者的身份,针对新就业群体——网约配送员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开展了一次调研活动。通过在快递站点蹲点、参加“小哥”晨会等交流活动,我们对这一群体经历了从“看见”到“知道”、从“了解”到“理解”的认识过程,也对和谐包容有了进一步思考。

包容常被概括为是对别人“错误”或“不同意见”的宽容,也往往被认为是个人修养高的表现。其实这并不全面,包容不仅是原谅、退让,还应该包括出手相助,乃至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包容首先应是一个“共情”的过程。比如,当我们体会“小哥”们的工作强度,知晓他们个性化的急难愁盼后,就会产生“共情”并换位思考,从而做到更为积极的包容——找到问题原因,进而妥善应对。这不仅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开拓了渠道,也为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努力找到新角度,也是当下开展“新春走基层”宣传报道活动的意义所在。

营造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需要多方努力。在文化认同层面,要让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精神追求,从而让人与人跨越隔阂,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中拉近距离;在政策导向方面,要维护政策的公平公正,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为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在精神引领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群众立场,成为营造和谐包容社会氛围的关键引领,时刻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致广大而尽精微,带动全社会形成关爱互助、和谐包容的良好风尚。通过调研我们也看到,当下乡镇(街道)针对新就业群体的关爱举措不断落地,在积极营造全社会和谐包容的氛围方面进行有效有力的探索创新,这正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成果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凝聚服务群众,营造和谐包容的氛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难,倾心倾力服务百姓,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才能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凝聚起广大群众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