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24”路径推动基层减负赋能增效(工作实践)

邓雪梅

2024年以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以“一个口子、两项清理、四个强化”为抓手,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赋能增效。

统管“一个口子”

印发《长宁县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备案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完善县委社会工作部“一个口子”统管村(社区)事项准入和动态调整机制,对准入事项进行严格管控。明确除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事项外,其他部门若需村(社区)协助处理事项,必须按照准入程序批准进入,且遵循“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行业主管部门要为村(社区)提供人员、经费、物资等全方位保障。对未经审批的新增事项,村(社区)有权拒绝执行,杜绝不合理任务随意涌入。

完成“两项清理”

以清理规范村(社区)挂牌、工作机制为切口,既摘多余牌子,又清除牌子背后事项,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一方面,印发《长宁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挂牌操作指引》,按照“一横四竖一标识”原则,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外部仅保留“一横”党群服务中心,“四竖”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一标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6块牌子。室内倡导“动静分区、一室多用”,按照党的建设、便民服务、基层治理三大类细化功能区(室),采取设置集中索引牌、安放集合插卡式门牌等方式实现内部挂牌规范、功能空间有效整合。另一方面,对照《四川省村(社区)工作机制指导目录》,开展村(社区)工作机制清理,规范整合党政群机构设立的村(社区)工作机制,统筹开展党的建设、治理服务和群众工作。

聚焦“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县委党建领导小组下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县委书记担任总召集人,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副召集人,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加强全域统筹和工作指导。二是强化示范引领。投入资金465万余元,在6个社区实施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项目,在4个村实施群众素质培训试点,推动1个县级、3个中心镇、2个社区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引入省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实地指导,示范引领全县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再上台阶。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队伍建设,将三支队伍体系建设、分类培育与融合发展相结合。四是强化能力提升。着眼专业提能需要,精心制定村(社区)干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赋能培训计划,采取理论授课、专题研讨、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方式,举办乡村干部培训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示范培训班等有效提升各类人员能力素质。

(作者单位为四川省长宁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