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委社会工作部始终坚持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引导多方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将“管理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着力破解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问题,探索党建引领多方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建立治理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大武口区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听取相关工作情况并作出安排部署,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社区网格,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联合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五级组织体系,构筑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新格局。
创新工作方法。大武口区建立区、街道、社区、网格、微网格五级治理体系,推行“1+1+N”服务机制(每个网格由1名网格长、1名网格员和N名微网格员共同开展工作)和社区微网格“1122”工作法(建立一套治理机制、打造一支网格队伍、织密“智慧网”和“微网格管理网”两张网、打造“15分钟服务圈”和“15分钟生活圈”),拧紧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动力主轴”。
探索“全龄友好”。大武口区围绕未来社区“九大场景”(邻里场景、教育场景、健康场景、创业场景、建筑场景、交通场景、低碳场景、服务场景、治理场景),群策群力做好自治区试点工作,打造“怡心十二时辰”全龄友好服务圈;征集社区治理典型案例20余个,以“学有榜样、做有标尺、干有方向、赶有目标”为动力,引领推动全区工作齐头并进。
引导多方参与
加强队伍建设,奏响最强音。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大武口区完成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18人的招录任务,并招募10名城市社区“基层服务”专项人员充实到社区;举办村(社区)干部“同上一堂课”暨“党员进党校”活动,实现培训全覆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截至目前,社区工作者持证人数达182人。此外,还实施社会工作人才暨心理健康赋能提升项目,为第一批68名社会工作者注入“心”力量,持续为专业化社会治理工作储备优质人才。
多方共同参与,激活“满盘棋”。大武口区以居民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盘活闲置资源,引进50余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入驻社区共同参与治理,带动160余名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成立宁夏首个社区嵌入式托育中心,引导社区与新就业群体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选聘7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化身“网格侠”,参与社区治理;打造“阳光天使文创街”“锦府小市”等家门口集市22个,为居民拓宽就业路。
由被动到主动,实现可持续。大武口区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三个清单”,成立街道(社区)慈善基金,联动“居民所需”与“党员所长”“志愿所向”“慈善帮扶”;打造“协同共进治理圈”,建立网格信息采集、社区梳理上报、街道联动协调、区级各职能部门业务下沉的体制机制;完善“居民点单、社区接单、社会力量办单、居民评单”闭环处理机制,推动治理由“社区事”向“自家事”转变。
破难题解民忧
聚焦破解“小马拉大车”。大武口区健全完善镇(街道)履责事项清单,动态调出31项事项由主管部门实施;常态化开展清理整治等“六必查”活动;推行“社企同办”共享物业服务,破解无物业治理窘境,让居民感受到从“无人管”到“有人管”的变化;打造集餐饮、托幼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建+邻里中心”7个,建设“红色驿站”43个,绘就“一核发力、公益反哺、能人治理、居民受益”的基层治理格局,切实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下沉。
聚焦解决群众所想所盼。大武口区探索推广“书记赶集”,让群众的水电暖等急难愁盼问题就地解决;依托社区建设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和分类智能终端,以再生资源回收“小切口”,激发居民治理“大动力”;打造社区“红色议事厅”“党群睦邻小港湾”,将“共建”资源及时输送,由居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让社区治理由“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力”。
聚焦关爱帮扶困难群众。大武口区为35名特殊困难帮扶对象落实“五包一”机制,统筹用好各类资源,落实帮扶资金50余万元,凝聚合力解决好“小百分比”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大武口区委社会工作部将持续聚焦基层治理领域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头堡”作用,铸好基层治理“金钥匙”,树牢为民服务“风向标”,实现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作者单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