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共治”下活网格化管理“一盘棋”

袁晓珍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持续探索党建引领下“网格联管、机制联建、平台联搭”的“三联共治”模式,推动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助力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网格联管 打破社区治理条条框框

网格不统一、力量不集中、职责不明确等“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情况制约着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效能,为此,全南县积极推动“三个融合”,打破条框束缚,实现网格联管。

网格融合。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最优”原则,打破党建、综治、城管、应急管理等各自为“网”的现状,将多类网格进行合并,重新整合为43个城市服务网格,解决网格过大管理不到位、网格过小又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现“多网合一”。

队伍融合。在每个网格配备“1+1+2+N”力量(即1名县领导+1个网格牵头单位+2名网格员+若干名在职党员),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聘请43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担任兼职网格员,充分发挥其城市治理“移动探头”作用。开发在职党员“双报到”信息化平台,引导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推动全县2188名在职党员在网格亮身份、领任务,现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200余人次。

职责融合。围绕“底数清、情况明、服务优”的目标要求,建立居民全员信息、特殊人群、“一老一小”、流动人口4本台账,梳理7类44项网格服务事项清单。严格网格准入事项制度,对新增的网格职责,需由职能部门提前报备审批,确保职责事项“放得下、接得住、办得好”。

机制联建 推动网格管理精细高效

针对“人员调不动、单位叫不动、工作推不动”的尴尬局面,全南县从“三项机制”入手,推动网格精细化管理。

深化结对共建机制。按照“网格区域在哪里,结对共建到哪里”原则,调整明确12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网格责任区域,并择优从辖区网格单位中选择5个县直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构建社区“1+5+N”(1名县领导+5个结对共建单位+若干个网格单位)治理格局。同时,配套设立100万元小型公益性项目资金,由全南县城市社区党工委统筹,切实满足背街小巷、公共设施改造等群众日常生活需求。2024年以来,已投入76万元,为群众办理实事31件。

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信息直报制度。在城市社区党工委建立“一哨、一函、一反馈”工作机制,实现“问题采集—事件办理—反馈评价”闭环管理,并将每季度“吹哨”“应哨”工作情况汇总上报,压实各方治理责任,形成治理合力。该机制建成以来,吹哨223次,涉及应哨单位48家次,解决处理急难愁盼问题219个。

探索“红色物业”机制。成立全南县物业行业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强化物业服务企业政治引领,加强物业服务企业考核,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听党话、跟党走。规范组建业委会,推荐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网格员进入业主委员会,推荐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作为居委会兼职委员,实行双向交叉任职,提升治理合力。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适时组织由社区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参与的联席会议,共同协调解决问题。全南县红色物业机制创建以来,解决物业问题37个,物业费收缴率从52%上升至76%,提升了城市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水平。

平台联搭 凝聚多方力量参与共治

社区治理需要各方参与,更需要一个供各方发挥作用的平台,全南县以“三大场所”为平台,汇聚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

成立社区“老司法工作室”,化解居民矛盾纠纷。选聘12名退休司法员组建社区“老司法工作室”,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矛盾调解服务。“老司法工作室”成立以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7件,调处成功率达100%,签订调解协议书61份,履行率达100%,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社区”。

搭建居家养老服务站,破解“养老难”问题。探索“党组织引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在社区居民相对集中的区域,搭建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内设多个服务室,提供爱心供餐、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为563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就餐服务1.4万余人次,为留守老人提供探视巡访服务8000余人次。

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每个社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文明集市、文艺演出、社区运动会等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2024年以来,已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80余场次,受众人数达11.8万余人次。

(作者系中共全南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县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