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聚焦基层政权建设
“轻车卸载”注重实效
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攻坚工作。
建立工作机制。落实中央、自治区和通辽市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要求,全面建立监测反馈、调度推进、检视解题、考核评估、督查指导、交流通报、风险防控等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全市基层减负。
建立观察试点。在全市建立18个市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点,连同2个自治区级基层治理观察点,共20个,及时调度基层减负落实情况。同时,建立嘎查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宣传展示规范试点27个,及时总结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宣传展示试点工作经验,以召开清理标识标牌现场观摩会的形式,向全市嘎查村(社区)全面铺开。
建立“五办”清单和调整机制。采取基层提问题、各部门分析研判问题清单的方式,各旗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的《嘎查村社区“五办”职责事项清单》(“五办”指应该办、协助办、代理办、不准办和批后办)和《嘎查村社区职责事项动态调整机制》及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正负面清单。无服务对象、无服务内容、超出职能范围的虚牌20386个。制定了市级层面基层减负清单47项,落实基层减负事项359项,并在各级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公布。清理嘎查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194项;清理、整合微信工作群共3450个;清理各类报表台账493项、档案55套;排查各类考核检查45项,清理取消考核指标13项。“五办”职责事项清单保留能力和职责相匹配的必要事项,将转嫁给社区专业性或技术性过强的事项挡在“防火墙”外,避免社区工作“箩筐化”;综合服务设施室内外标识标牌大幅摘除,使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走访居民群众和提高办事效率上。
聚焦基层自治机制建设
“议事”“规约”日臻完善
探索村级议事协商新模式。全市2103个嘎查村和266个社区全部完善议事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多地探索创新议事协商模式,已见实效。科尔沁区红星街道新立屯村提出的村民议事“四步法”、协商结果“双公开”;科左中旗保康镇六合屯村建立“四心四商”的“4+4”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基层议事协商工作格局,新立屯村和六合屯村分别实现近5年和10年来群众“零上访”。
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动态调整机制,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议事协商”“廉洁文化”等相关内容。明确“可为”和“不可为”的行动规范,切实解决本嘎查村(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达到规范和约束的目的。截至目前,通辽市2103个嘎查村和266个社区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全部进行了修订完善。
探索基层治理服务新模式。以科尔沁区团结街道为试点,在保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场室工作日时间免费对群众开放的前提下,梳理盘活社区闲置资源,拓宽功能场室的使用方式和服务功能,通过资金注入、惠民服务等方式,将多方资源融入街区发展,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已开展的小街社区“小石榴”共享课堂和东门社区潇潇舞蹈艺术空间舞蹈公益课两项公益服务,受到广大居民的好评。
聚焦基层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日渐壮大
按照《通辽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立了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设立了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工资待遇,规范了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和月薪酬标准。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2703人,每万名城镇常住居民拥有社区工作者18.8人,已达到2025年社区工作者配备目标。
组织全市社会工作者培训会,培训人数520人,2024年度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员327人,全市累计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共1274人。努力打造一批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通辽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成立全区首家社会工作学院暨通辽社会工作学院,下一步拟在社会工作学院开设社会学相关专业。不断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发展,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工作重点任务,着力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研究、人才共培、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科研、人才、资源等方面优势,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专业素养好、服务能力强、群众满意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