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把社区工作者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初步构建起科学的“职业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管理”三大体系,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赋能蓄力。
全局谋划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发展体系
高位推动机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及自治区《关于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区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海勃湾区社区工作者共747人,平均年龄3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3.9%,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20人,社区工作者队伍力量明显加强,结构不断优化,素质得到提升。
高效兑现薪酬待遇。按照《乌海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通过过渡考试将340名专职网格员择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合理划分岗位等级序列,建立社区工作者正职、副职、一般工作人员、专职网格员四岗,综合不同工龄、岗位等因素设定十八个等级,实现薪酬待遇阶梯式增长,月平均薪酬达到4000元以上,缴纳“五险一金”。对25名考取社会工作师(中级)、256名助理社会工作师(初级)全部兑现职业津贴,通过大幅度提升社区工作者待遇水平,改变社区引才难、留才难的被动局面。
高质搭建培养路径。坚持梯队培养、递进使用原则,优化“一般社区工作者—社区‘两委’成员—社区正职—行政事业人员—科级领导”的成长路径,先后选拔34名优秀专职网格员进入社区“两委”队伍,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公开选派4人任职社区党组织书记,工资参照副科级待遇执行。择优推荐19名社区工作者担任区级及以上“两代表一委员”。面向优秀社区工作者定向招聘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9人,让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社区工作者发展有奔头。
全链培育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队伍教育培训体系
深化分级培训。将社区工作者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构建区骨干培养、乡镇(街道)全员培养的分级培训制度。联合党校、高校开展专题培训,针对性提高履职本领,培养“一专多能”的社区工作全科人才。2024年以来,海勃湾区举办培训班397期,培训社区工作者5976人次。
深化帮带培养。举办“书记讲给书记听”“基层治理大家谈”等活动23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明白人”“领头雁”作用,分享基层治理的好经验、好办法,帮助社区“老人”打开新思路,“新人”学习新知识。
深化实践锻炼。连续3年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晒党建、晒成绩”活动,并将“双晒”范围扩大到社区工作者队伍全领域。深入基层群众开展综合评议,充分运用“比武争星”“亮晒比”“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的经验做法,总结提炼27个优秀党建品牌。社区工作者通过亮单晒绩、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擂台比武”方式,呈现出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全面担当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队伍服务管理体系
建清单细化服务。海勃湾区建立“红黄绿”清单制,按照“红色—不应干、黄色—改进方式干、绿色—非干不可”原则形成3类清单,明确绿色清单“经济就业、民生福祉、矛盾纠纷化解、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暴露基层问题”5类非干不可的事,通过“明责、晰权、赋能”,让社区工作者更有时间和精力服务老百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270件。
建机制优化服务。在原有“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吹哨、研哨、接哨”三项机制,依托“海区E家”平台,搭建“吹哨答卷”事件处置系统,累计“吹哨”1515次,协调解决痛点、难点问题1505件,办结率99.3%,社区工作者从原来繁杂的协调事务中抽身而出,服务群众的效率显著提升。
建平台强化服务。持续打造“初心会客厅”“小板凳议事厅”“凤姐调解室”等议事平台,社区工作者依托平台,收集社情民意、各类诉求,常态化进行志愿服务、事件代办、纠纷调解等1100余次,协调处理邻里纠纷等群众“微心愿”170余件。以“邻里相助”为理念,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