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

党建引领聚合力 基层治理增效能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效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服务能力水平。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牵头抓总作用

强化党委统筹、部门协同的党建引领格局。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以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市委坚持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出台《包头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的具体举措及分工方案》,明确了62条工作举措,形成协同治理工作格局。青山区组建4个区域党建集团,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同发展;达茂旗组建非建制性的北疆联合党委,全面推行边境口岸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模式。

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市委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选派59名优秀干部到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的嘎查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立项实施市级党建“书记项目”117个,逐级推动各基层党组织书记领题立项5520个,形成抓好本级带下级、大抓基层强基础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共青团、妇联等配套组织,积极推行“一约四会”管理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青山区每月召开的“村民说事”和昆都仑区以“拉出板凳话家常”面对面的宣讲形式,创新治理载体,形成基层治理新风尚。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有效激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效能

创新基层治理善治新模式。围绕服务群众便利化,持续深化全市“五色户卡”“全域网格化”“志愿者加油站”等创新治理经验,优化“探索数字化背景下社区服务供需对接机制”模式,探索构建“党小组+网格员+单元长”铁三角基层微治理架构,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创新基层治理协商新模式。通过搭建议事协商平台、畅通意见征集渠道、规范议事程序等方式,建立起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意见收集和解决工作机制,全市涌现出“红镜头”“围炉夜话”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基层议事协商品牌。土右旗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3+X四方共议”民主协商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解决、就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

创新基层治理服务新模式。聚焦“一老一幼”服务,为每个社区至少培育引进1个社会组织,提供幼儿托管、为老食堂、康养保健等专业化服务。在650多个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红色蓄能站”,为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政策宣传、歇脚充电、就餐优惠等36项暖心服务。实施“红色物业”创建专项攻坚行动,为321个老旧小区定制物业服务方案,指导56个小区引进物业服务企业。

强化激励保障机制

不断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服务能力水平

探索激励关怀新机制,为精准服务提供保障。持续完善“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和薪酬待遇体系,协调市级财政每年匹配资金2000万元、撬动旗县区级财政资金约2亿元,切实保障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青山区通过建立考核机制,打通“四条通道”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昆都仑区、白云矿区在缴纳“五险”基础上,为社区工作者增缴住房公积金;东河区以薪酬套转增资的激励“组合拳”,打破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瓶颈。45名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定向考录进入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晋升渠道。打造“名书记工作室”42个,组织109名社区工作者到“名书记”所在社区开展跟岗锻炼,邀请“名书记”讲政策、讲方法、讲经验,培训社区工作者4178人次。组织全市自上而下逐级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全员岗位大练兵”活动,累计开展社区“练兵比武”95场次,82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逐一登台亮相,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探索基层减负新动能,为精确服务增添动力。全力推进基层“一表通”工作,先行在全市5个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后,全面铺开基层报表数据在全市范围内“互联、互通、互用、互享”,构建覆盖“市—旗(县、区)—苏木乡镇(街道)”的基层报表数据共享统一体系。截至目前,包头市累计创建各级各部门和街道用户1456个,梳理整合精减报表1053张,上线数据台账373个,汇聚全市9个旗县区200余万动态人口数据(全市人口270万),“一表通”推广工作走在自治区前列。

探索智慧服务新方式,为精细服务提供支撑。包头市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纵向贯通旗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横向联通相关部门的基层治理信息平台。石拐区作为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加快“企业微信矩阵”建设,及时了解群众需求,让居民参与到自治、共治和服务中来。昆都仑区推出“一网统管”的城市治理数字化平台,荣获国家级数字政府奖项;东河区搭建“157N”智慧网格管理体系,构建起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全面激活城市基层治理新动能。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