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抓四强”持续深化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实践)

赵建成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主动适应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以“四抓四强”为载体,积极探索契合基层实际、适应群众需求的志愿服务实践新路径。

抓组织领导,强工作“聚合力”

党委重视,坚持把关定向。坚持高位推动,区委常委会研究区级志愿者之家的选址建设,将志愿服务阵地与政务服务中心在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服务引导等方面聚合叠加、高效协同,打造“离群众最近”的综合服务体,实现哪里需要服务,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部门协同,发挥组织优势。推行“双报到双服务双融入”工作机制,印发《进一步深化城市基层党组织共驻共建工作的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为群众办实事实施方案》,将在职党员志愿服务作为党员评议、干部提拔使用的考核依据,111个市区两级包联单位积极推动,6600多名在职党员全员上阵,形成“全员全时全面”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社会参与,拓宽动员渠道。制定《东胜区“暖城善治”社会工作联动联建服务基层治理实施方案》,积极构建社会工作联建服务体系,将辖区发展规模大、社会影响力好的企业、行业商会协会等纳入社会工作党建联盟成员单位。目前,东胜区已组建志愿服务队420支,认证注册志愿者总数达10万多人。

抓阵地构筑,强服务“提升力”

建强1个志愿服务总站。打造东胜区志愿者之家,为志愿者提供政策指导、项目发布、招募注册、互动合作等服务,14家公益组织轮值管理,每个组织每两周轮值1次,实现服务不间断,发挥志愿服务总体调度功能。

搭建“15+108”个志愿服务站点。在15个镇(街道)、108个村(社区)设置志愿服务站点,在深入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每月推出主题鲜明、群众欢迎的志愿服务清单,常态化开展利民、便民、为民的志愿服务活动。

延伸N个志愿服务触角。协调政务服务窗口单位、金融服务网点、公共场所等,为新就业群体、环卫工人打造志愿服务“暖心”驿站57个,推动志愿服务触角增点扩面。

抓机制创新,强发展“保障力”

创新“四单”机制。以精准对接群众诉求为目标,建立“群众点单—站所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工作模式,把群众反映的“需求清单”变为“工作账单”,把群众提议的“民生清单”变为“幸福账单”,实现供需双向互动,服务精准高效。

创新“五联”机制。建立“暖城基金”联通志愿服务保障、“积分银行”联通志愿服务发展、“爱心超市”联动志愿服务动力、“积分流转”联通志愿服务循环、“绩效考核”联通志愿服务成效的“五联”工作机制,为志愿者提供全过程保障激励,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可持续发展。

创新“褒奖”机制。坚持推行东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励褒奖制度,制定一至五星级志愿者评定办法,建立志愿服务“积分银行”兑换机制,让服务业绩、服务时长、服务褒奖变服务积分,并将服务积分变礼遇回馈,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抓特色项目,强品牌“影响力”

打造思政教育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全城共读一本书”——《习近平讲党史故事》活动550余场次,让书香浸润城市;利用“百姓宣讲”队伍推出“夜宣讲”活动80余场次,让理论宣讲融入市民“夜生活”;打造“暖城东声”全民思政品牌,举办系列活动280余场次,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奏响志愿服务“红色最强音”。

打造关爱老人志愿服务品牌。以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群体为服务重点,制定分级分类服务计划,链接医疗慈善、爱心企业等资源保障项目,每月为农村65岁以上留守老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心理关怀等服务,常态化为老年人提供义诊义剪义演、节日陪伴、心理疏导、就医陪护等服务。

打造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品牌。将志愿服务纳入重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扶持发展各类应急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安达救援、蓝天救援、海豹救援等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伍,仅安达救援队累计开展志愿活动2万余次,志愿服务时长超37万小时,应急救援能力持续提升。

(作者系中共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