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这为基层治理特别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应当通过完善党建引领机制,强化社区组织能力,培育社会力量,优化制度安排,加强智治支撑,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有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切实抓好党建引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与服务。党的基层组织要顺应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强化对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引领,特别是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的引领,全方位布局,把党的领导贯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党的基层组织要特别注重完善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提升政治建设水平、资源统筹能力,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各主体要素广泛参与基层治理等服务。
扎实强化社区组织能力,助力社区提高服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要增加政府对社区的经费投入,同时推动资金来源多元化,在确保资金来源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形成健康、具有韧性的使用模式。助力社区通过“社区工坊”等家门口就业机制帮扶社区特殊群体以及新就业群体。努力扩大社区活动空间,增强居民议事协商阵地,优化提升综合服务设施,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增聘社区工作者,拓宽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构建社区工作者晋升和社会评价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培育骨干,打造“全科社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标准化规范化。
积极培育社会力量,提升各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通过增加制度、资金、人才供给,引导社会组织增数量、提质量、调结构。探索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运行规范、社会组织专项基金培育模式,开发“社会组织人才长期培养计划”。着力培育社区高质量发展所需、广大居民所盼的社区社会组织,优先扶持困难帮扶类、矛盾调解类、教育类、医养类、应急救援类、环境保护类等重要领域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吸纳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增加服务新就业群体的社会组织。可以与头部企业、大型基金会积极对接沟通,吸引基金会类社会组织发展,扶持本地基金会类社会组织,推进区域均衡发展。推动 “全域志愿”行动,着力发展社区服务类慈善组织,促进村(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探索推行“志愿服务+关爱基金”“社区发展基金+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模式,提升慈善资源供给水平。
注重优化制度安排,完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体制机制和模式。重点做好制度设计、政策供给,制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一揽子政策和行动规范,为动员参与实践提供项目设计、方案制定、流程梳理、案例参考、外部监督、法律咨询等全面指引和保障。探索关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目标体系,统筹社区治理能力和其他社会力量协作支撑能力的综合性结果指数,提出覆盖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提升、社区志愿者活力激发、社会慈善资源集成等多方面工作的综合性过程指标,适度强化关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的相关评价权重。科学设计动员参与的奖惩激励手段,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导作用,促进动员参与工作提质增效。要根据社会资源分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推进“社区主导型”“社会组织强化型”“社会工作者引导型”“社区志愿者助力型”等多元社会力量联动的方式与模式。
着力强化智治支撑,提升动员参与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平。要健全完善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慈善组织全覆盖的智慧联动机制,打造多方力量参与合作的线上沟通平台,其中,应特别注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的参与。积极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对接,增强对基层治理需求特征和趋势的前瞻性发现识别、分析研判、系统归类。建立“社会资源数据库”,建设社会参与合作的数字化服务设施、智慧服务应用,整合全域社会力量,集中挖掘、搜索、培育、管理、调度区域社会资源,提升社会资源在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数量、质量、结构上的匹配精准度。
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新时代社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通过一系列契合社会新结构、顺应发展新形势的创新举措,必将有效提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广度、深度与水平,从而提升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质量与能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南开大学特大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