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新”心向荣双向奔赴 

郭淑静

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守护者,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群体。

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辖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商业历程,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内涵和发展前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辖区面积1.26平方公里,仅流动人口就有1.22万人,占常住人口42.8%,租住、工作在辖区的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超千余名。为团结凝聚新就业群体,大栅栏街道立机制、建阵地、送服务,以温暖的双向奔赴让新就业群体在城市有了“家”的归属感。

建起流动党支部 握紧“红色方向盘”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慰问考察时,临时下车来到石头胡同的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的快递小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祝他们春节快乐,称赞他们为勤劳的“小蜜蜂”。刘阔就是其中的一位快递员。2024年2月1日,就在这个服务点,“北京顺丰党员先锋——刘阔工作室”正式成立,这是北京民营快递企业首个以快递员个人名字命名的党员先锋工作室。工作室门口贴着“我是勤劳小蜜蜂,服务居民、服务游客、服务员工”的标语。在榜样的带动下,快递员和居民亲如一家,帮附近的商户搬货、给社区老人挂号、参加周末大扫除……“社区是我家”的概念已深深烙印在每个快递员心里。

为把暖心服务送到快递员身边,带动他们成为基层治理“新力量”,大栅栏街道将党支部建在“流动链条”上,成立大栅栏快递行业流动党员党支部,刘阔担任这个党支部的纪检委员。大栅栏快递行业流动党员党支部设在大栅栏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里,由顺丰、京东、圆通、中通、申通、韵达、德邦7家快递企业的22名党员快递员组成。流动党员党支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等多项服务。流动党支部成员中刘阔、齐南南等多名快递员曾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最美快递员”等荣誉称号,是西城区新就业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带领快递员群体主动担任“小蜜蜂”网格员,践行“小蜜蜂”精神,发挥“走街串巷”工作优势,参与“未诉先办”、平安建设、民生保供、为老服务等基层治理工作,在争当“红墙先锋骑手”中展现“西城小哥”新作为。

构建多元友好场景 实现“新”心向荣

大栅栏街道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为全市第一家以新就业群体元素为主题的党群服务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同时在阵地工作中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节日慰问和“党群阵地@你”关爱活动,开展专项义诊、红色观影、红色基地参观、节日关怀、送温暖享清凉等活动19场,服务1390余人次。按照“氛围友好、服务友好、指引友好、设施友好、商户友好、驿站友好、保障友好、治理友好”的“八个友好”建设理念,辐射带动周边街区健全街区全域门牌号、路线指引图等重要标识信息,科学规划新就业群体停车区域,设置充电柜、安装智能插座,整合党群服务中心、辖区商户等资源,设置“友好商户”“友好驿站”“骑心协力一平米”服务区,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充电、饮水助餐、医疗问诊、文化活动等全方位服务,构建起新就业群体“十分钟服务圈”,形成团结凝聚新就业群体的“友好街区”,推动全市首个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落地。

设立36个“友好服务站点”。聚焦新就业群体、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充电难、如厕难”等实际问题,高效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服务资源,在辖区设置包含快递驿站、党群服务活动空间、餐饮单位、生活服务、酒店宾馆、共建单位老字号企业6大类共36个新就业群体服务点位,挂牌“友好商户”“骑心协力一平米”标识,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充电、阅读学习、政策咨询、文化活动等全方位服务。

配备“友好服务套餐”。在常态化服务的基础上,街道立足辖区主体多元、需求多样、服务资源丰富的特点,引入积分兑换机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专属礼包”,鼓励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礼包涵盖一份友好套餐、一张友住卡、一份健康礼、一次急修服务、一次理发服务、一份夏日暖包、一个服务箱、一顿团圆饭、一份权益保障。

打造“小哥议事厅” 构筑基层治理共同体

大栅栏街道以挂牌成立“刘阔工作室”为契机,在党群服务中心“暖心驿站”基础上升级建设“小哥议事厅”,充分发挥街道圆桌工作法的优势,探索基层协商议事、小哥“吹哨报到”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一是搭建议事平台。从不同的外卖公司、快递公司里各选取一人作为代表,定期收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需求和建议;定期召开“小哥议事会”,确保提案落到实处。二是形成工作闭环。统筹各部门及时对接,形成“小哥提案—平台协商—分工解决—小哥评议”的工作闭环。三是激发参与热情。吸纳顺丰、京东等7家快递公司40名快递员,成立“石头小哥文明骑士队”,引领新就业群体争当治理先锋,开展“顺手公益”“沿途服务”“就近志愿”等志愿服务双报到。充分发挥快递员、外卖配送员走街串巷的优势,用工作时间同步参与文明创建、治安巡逻、服务困难群众等,通过“随手拍”形式及时反映辖区安全隐患等情况,促进大栅栏的“新居民”与辖区的老街坊从生活、工作、情感中触发有机碰撞,推动构筑融合发展的“大栅栏基层治理共同体”。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三级调研员)

(责编:罗昕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