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林七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双拥(即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依托深厚传统文化优势,探索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有益实践,充分发挥29个党支部、88个网格、1148名党员、600名退役军人作用,以新时代“枫桥经验”激活乡村治理一盘棋。
党建引领 铸牢双拥基石
林七乡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以党建引领、双拥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为抓手,打造“双拥街”新地标,铺设红色“初心路”,营造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依托北大荒集团林七生产基地,创办“兵创店”“双拥产业园”等,由退役军人经营,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售和推介基地生产加工的农副产品、水产品和民权县名优农特产品;创新建立全县首家“兵驿站”,涵盖“兵救援”“兵服务”“兵优抚”等内容。
林七乡成立由100名退役军人组建的“兵救援”,开展水上、陆上、法律、急困等方面救助援助,为现役军人家属、退役军人及家属、社会各界群众解除后顾之忧;打造焦庄村、王岗村等双拥村,建成退役军人创业基地,实现村集体经济与群众收入双增收。
联动协作 织密联防网络
在民权县有这样一个党群“蜂巢联防队”,在29个基层党支部带领下,600名退役军人、1000名拥军家属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联动公安、司法、信访、民政、妇联、国土组建成政策法规服务队,“五老”人员、平安志愿者、退役军人及拥军家属等建成矛盾纠纷排查队、调解队,全面动态排查掌握矛盾纠纷。
“兵干部”成基层治理主力军,在组建党群联防队伍中,通过鼓励和支持退役军人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推选“兵干部”“兵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感召力、影响力。蔡堂村“兵支书”郭启方荣获2023年河南省“十佳兵支书”,付庄村“兵支书”陈永林荣获民权县最美退役军人,真正展现了退役不褪色的军人风采。创新启动退役军人“葵丘义警”队,按照每村不少于10人的标准组建23支队伍,积极投身到治安防范巡逻、日常矛盾化解等工作中。
精准化解 打造“智理”模式
林七乡运用法治思维,充分发挥“线上智能化、线下网格化”作用,多元化解矛盾,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打造“智慧治理”新模式。
高标准打造乡综治指挥大厅,安装治安监控,搭建林七乡智慧社区平台,将综治、信访接访、人民调解、村级平台管理等功能融入综治服务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人员共建、网格共治。
林七乡将全乡划为1个二级网格、23个三级网格和88个四级网格,网格长分别由乡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组长(退役军人代表)担任,建立了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的治理体系,提前发现和化解潜在矛盾纠纷,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专业调解等多元协调联动起来,特别是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及拥军家属人熟、地熟、网格“活地图”优势,吸纳退役军人及拥军家属担任网格员。
发动群防群治力量积极参与到平安建设工作当中,按照“以点串线、以线织网、点线成面”的原则,推行“一村一站一警、一点一干一员”的平安建设工作模式。
党群共建 树立共治榜样
林七乡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凝聚共治合力,通过把退役军人培养成“领头羊”,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兵支书”成共同致富领航员。“兵支书”郭启方退伍返乡后带领蔡堂村、焦庄村等5个村携手北大荒集团,共同打造双拥村、建设双拥产业园,发展订单农业,探索稻虾共养模式。
“老班长”变矛盾纠纷调解员。58岁的司庄村退役军人陈观久,是矛盾纠纷调解组成员之一。自他参与第一起民事纠纷调解工作以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0多起,其中化解陈年积案5起,成功率达100%。
“老中医”传百年家训拥军魂。“全国现役军人、退役军人、伤残军人治疗、食宿全免,出院再送100元路费”,1份百年家训传承,赫然悬挂在林七乡焦庄村85岁红色卫生员杜合银的中医卫生室大门口。杜合银是远近闻名的拥军老模范,也是焦庄村的“金牌调解员”。
(河南省商丘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