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建:心系群众冷暖 引领乡村蝶变

朱凯渊 胡烨彬

张仁建,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峃口镇新联村党总支书记。他曾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千名好支书”、温州市“担当作为好支书”“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人民调解员”。

“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也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张仁建说过最多的一句话。20多年来,他始终用心办事、用情服务、用智解难,以赤诚情怀践行为民初心,引领乡村蝶变。在他的带领下,新联村先后荣获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新联村党总支获得温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想群众所想

群众需求有所回应

“解决群众需求,慢不得,更耽误不得。”张仁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解决山区群众办事“走不开、门不清、来回跑”等问题,他带领村“两委”探索“红色代办”制度,动员36名在家党员担任“红色代办员”,为村民代跑代办事项1000余件,让群众感受到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的升级便民体验。

在入户走访中,张仁建关注到村里有不少独居老人、留守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群体,面临就餐、就业以及康养难题。为此,他带领村“两委”依托“共享社·幸福里”建设,重点聚焦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坚持七年如一日开办“邻里食堂”,有效解决村内130余名老人的温饱问题;成功打造“儿童之家”,开展手工DIY、趣味阅读等活动,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妇女代表林碎莲建成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共富工坊”,实现村内20余名留守妇女年人均增收5万余元……奋力绘就“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弱有众扶、芳邻守望”民生新图景。

多年来,张仁建通过设立红色基金,组织开展孝媳、孝孙、优秀网格员等评比活动,奖励60余人次。他把村规民约作为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依托党员大会、村民议事会、代表联络站等载体,广泛征集村民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好意见、好做法并纳入村规民约。

作为一名扎根农村基层几十年的党总支书记,张仁建时刻注意在日常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民生问题等,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情况、研究问题,及时将这些情况和问题上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他曾提出的“进一步支持珊溪水源地发展”“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建议,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和持续关注。

行群众所盼

民生实事落地开花

张仁建解决的问题,小到一个路灯怎么点亮,大到一个产业怎么盘活、一方经济怎样兴旺。

张仁建带领村“两委”干部、网格员走村入户,耐心倾听民声,共梳理公路沿线摄像头安装、滨水公园智慧垃圾分类站建设以及大垟培污水排放堵塞疏通等民生实事21件,现已完成20件,仅剩的1件洞桥坑凉亭建设处于报批阶段,待审批通过后将加快建设进度,确保群众提出的民生实事件件有回复,事事能落实。特别是“老年学堂”的落成,让老年人在学习插花、使用智能手机等过程中,找到精神寄托,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新联村地处于一级水源保护区,产业发展受限,村集体经济一度空白。为此,张仁建紧抓县级“飞地抱团”项目契机,利用新联村位于云江秀水旅游带重要位置优势,引入旅游公司打包开发飞云江漂流、休闲观光等生态旅游项目,以“美丽生态”激活“美丽经济”。通过异地考察学习活动,他创新提出了“河道治理、环境提升与旅游发展并举”的发展思路。他召集各级代表挨家挨户上门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改造升级飞云江滨水公园,呈现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绿树掩映、梅花缤纷”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旅游高峰时段日均接待量超5000人次,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1.8万元。

解群众所忧

矛盾纠纷止于萌芽

村民利益无小事,一点一滴见真心。张仁建始终秉着服务群众永无止境的理念,三年来,打造“张仁建品牌调解室”,通过走街串户,用真心化解邻里矛盾,用真情解开村民心结,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新联村本村调解案件从三年前每年20至30起下降到每年3至4起,真正实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张仁建多次表示,调解矛盾只是手段,并非目的,他说:“最终是要让‘张仁建品牌调解室’无纠纷可解、无矛盾可化,这才说明我们的工作真正成功。”

张仁建将大量精力放在止纠纷于未发、化矛盾于萌芽上。峃口镇党委政府在许多重大项目启动前,都会将张仁建主动吸纳到工作组中,提前梳理容易引发群众矛盾纠纷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

在新联村大垟培生态搬迁工作中,峃口镇党委政府将张仁建等调解员列为镇生态搬迁工作小组成员,充分发挥他们熟悉村情民情的优势,通过走村摸底,巧妙化解了一大批搬迁群众潜在的顾虑和反映的共性问题,平稳有序推进生态大搬迁“落地生根”。

一枝一叶总关情。“看到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也是我最大的幸福,”张仁建说,“持续经营‘邻里食堂’,推出‘老年课堂’,提高‘张仁建品牌调解室’知名度,就是要把群众最关心、最揪心、最烦心的事情解决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让老百姓享受村庄发展成果。”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