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华亭市着力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以“小单元”撬动“大治理”、“小链条”带动“大参与”、“小统筹”激发“大能量”,推动基层治理体系、服务体系和发展体系互促共融、优化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小单元”撬动“大治理”
华亭市坚持强村优组、整镇推进,发挥村民小组作用。
明晰权责事项。依法厘清乡镇(街道)权责,全面清理规范“滥挂牌”“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事项和33项不应由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减少基层“属地管理”事项9项,进一步明晰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
完善治理架构。构建“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党员中心户+农户”的治理架构。按照有政治觉悟、有服务热心、有办事能力等标准,通过“一荐、一会、一审、一公示、一备案”选好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牵头做好跑腿办事、关爱老弱病残、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从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乡贤能人等骨干群体中选好选准中心户,每户联系10~15户,大家互帮互助,为村庄发展献计献策。
强化村民联动。发挥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服务带头人、治理牵头人作用,定期召开小组理事会,探索走门串户、线上沟通、小组夜话等方式,建立大事共议、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实事共办的“五事联动”工作机制,实现民主议事、共同理事、齐心办事。
“小链条”带动“大参与”
华亭市建立联系、动员、组织、激励群众的递进式链条,循序渐进引导群众投身基层治理。
落实“党员包联”机制。建立党员“一网十员”“双联双培”“三亮三办”制度,开展“党员进村入户行动”,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问计群众工作做实。全市226个村(社区)党组织1.33万名党员联系帮扶8.26万户群众,示范带动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
建立组织动员机制。坚持支部带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群众参与,推动事务共管、文明共建、环境共护,加强和规范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制度,积极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推广积分管理机制。按照“一个积分超市、一套积分规则、一系列积分活动、一个积分台账、一月一次公示”工作机制,以积分兑换的形式,引导群众“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截至目前,全市101个建制村实现了积分超市全覆盖,兑换积分6万余分。
创新激励评比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立“五好”评议制、好学上进激励制、新乡贤荣誉制、擂台比武制、奖补激励机制五大机制,一大批优秀村民小组长、上进青年、新乡贤、先进分子不断在基层治理一线脱颖而出,基层治理活力充分激发。
“小统筹”激发“大能量”
华亭市推动更多治理力量、社会资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帮助基层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推动力量下沉。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推动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提供志愿服务。落实岗在村组、重在服务、责在连心“三在”机制,推动乡镇干部包村联组、村干部包组联户。统筹驻村工作队、包片干警等外部力量下沉村组,为基层治理赋能。
推动资源下沉。整合各方资源,完善乡村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镇(街道)、村(社区)经费保障,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基层治理领域。制定乡镇(街道)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编制年度购买服务计划,明确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扎实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
推动服务下沉。按照“分类建库、分级统筹、分层受理、分派服务”的原则,统筹农技师、律师、医师、教师、家政员、快递员等力量,培育“蓝马甲”党员志愿服务队36支,配建“红色驿站”71个,培育社会组织35家,打造“三社联动”服务综合体5个,做实“一键呼叫、服务就到”机制,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深化“一核三心四联五治”社会治理模式,积极推进“四调对接”和信访工作法治化,推动“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运行。
(甘肃省华亭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