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优”行动 破难题 育人才 赋效能

闫新华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持续贯彻落实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聚焦“四优”行动,破解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难题,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基层治理队伍,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为“马”赋能。

“优选”识才选精兵

精准掌握底数,摸排精英树典型。郓城县全面摸排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大学生、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人员,建立人才台账,梳理回引清单,将有想法、有干劲、有潜力的人才及时纳入基层后备人才库,为基层治理蓄足“源头活水”,全县共有村级后备人才2050名。

联动三级考察,择优选任“领头雁”。充分发挥流动党组织桥梁作用,通过现场推介、平台回引,举办“高层次人才郓城行”14次,制定《村党组织后备人才回引工作方案》,根据政治素质、年龄学历、业务特长等方面,科学设定21项选人条件,按照镇级考察、部门联审、县级备案“三级联动”程序,择优选任6名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36名优秀人才到村挂职。

优选“书记”入库,干劲满满绘蓝图。统筹村“两委”班子运行、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和履职情况现状,科学设置分析研判评价指标,综合任职年限、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个人和所在村任期内获得表彰奖励情况,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综合评定,择优纳入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人才库,真正把有干劲、会干事、作风好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出来。

“优育”赋能育良将

郓城县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实事工作任务要求,突出“短平快”“急需缺”,开展“充电赋能加油站”培训。组建“85后”“90后”青雁团,将年轻村党组织书记、其他“两委”成员纳入团队管理,开展“青雁讲坛”、成长沙龙等专属培养活动,着力打造一支有信仰、有担当、有本领的年轻基层治理队伍。

挂职历练,做到沉心实干。探索实施村干部跨村双向挂职,鼓励182名“示范”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强基”村指导员,引导31名“强基”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示范”村党组织副书记,推动建立“一线赛马”机制,选派100名村党组织书记到所在乡镇重点职能部门、项目一线挂职学习,在实践中长见识,在淬炼中提能力。

帮带指导,做到手把手教。建立县级领导带头帮、县委组织部门主动帮、乡镇党委全力帮的“三帮带”机制,开展“村情会诊”,县领导、组织部、乡镇党委与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传授,及时答疑解惑,着力提高帮带对象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综合能力。

“优管”明纪管风气

强化管理,防范微权滥用“蚁穴溃堤”。完善村级“小微”权力和责任,明确办事流程,规范廉洁履职行为,紧盯重点领域,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加强警示教育、政治体检,有效监督基层干部规范用权。

健全机制,撑起基层担当“无畏无惧”。建立健全容错、纠错、防错和澄清保护“四位一体”机制,为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兜底撑腰”。对影响期满、有突出贡献的受处理处分基层干部,按规定重新评估、大胆起用,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担当,进一步营造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良好氛围。

科学裁定,增强组织执行“以绩论功”。开展村“两委”班子季度考核,在评优评先、职务调整、绩效待遇裁定上科学运用考核结果。组织开展村“两委”班子换届“回头看”,逐村进行重点研判,了解掌握村“两委”班子运转情况,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调整纠治。

“优用”促干注活力

巧布“擂台比武”,点燃赶超之志。郓城县制定基层干部简易化、可量化、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每季度开展一次“擂台比武”现场观摩,每年开展一次述职评议,推动在“看、听、比、评、议”中找差距、树标杆,坚定奋起赶超、争先创优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激发基层干部在新时代担当作为。

评选“领头雁”,鼓舞干部士气。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增量奖,根据发展效益、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排名前三的建制村,按照村集体增收部分的15%奖励村党组织书记,15%奖励其他村“两委”成员。

强化政治关怀,激发基层活力。让实干者得实惠,对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带动发展成效明显的基层干部,既给“真金白银”,又给荣誉激励,优先推荐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或“两代表一委员”。加大从优秀基层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力度,让干得好的获荣誉、得实惠。

(作者系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县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