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新性地搭建“百姓说事”平台,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民生问题2.8万件;他,32年对群众一往情深,始终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之事当家事;他,正当壮年,却早已满头白发,信访群众说,他的白发里,藏着的都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真情故事……
他就是江西省景德镇市信访局副局长姚石玉,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最美信访干部”、“全国信访系统优秀信访局长”、“江西十大法治人物”、“江西好人”等荣誉称号。
姚石玉(中)接待信访群众。
展智慧 解群众所忧
“我家的房屋征迁补偿有点问题,请大家来评评理。”“你们街道给予当事人的书面回复太简单了,请进一步深入调查。”“从这句话就能看得出你这个干部很公道,这个‘百姓说事’平台确实不错。”在景德镇市珠山区“百姓说事”中心,围绕着一起房屋征迁事宜,当事人、珠山区信访局干部和邀请来的社会各界人士各抒己见。当天,“百姓说事”中心说到了3起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反映问题的群众来的时候愁云密布,走的时候都是满脸笑容。而群众嘴里说的这个很公道的干部,就是姚石玉。
2014年,是姚石玉任景德镇市珠山区信访局局长的第四个年头,他创新性地在珠山区搭建了“百姓说事”平台。姚石玉说,“百姓说事”给予群众与领导干部“面对面”的机会,能提高群众参与率,从而使干群“心贴心”,增加干事成功率,提高群众满意率。通过以点带面地扩充“说事”、“评事”队伍,不仅让干部服务信访群众,也能让群众去服务群众。平台搭建以来,有5.3万名群众参与,解决各类民生问题约2.8万件。
守初心 想群众所想
几乎每天上午,姚石玉都会在信访大厅接待来访群众。从事信访工作以来,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只要有信访群众求助或投诉,姚石玉都坚持前往实地调查,还经常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上门家访,与群众拉家常、问冷暖。因为工作压力大,正当壮年的他,早已是满头白发。但姚石玉并不在意,他说:“只要信访群众的问题都解决好了,我头发再白也值得。”
始终将群众利益记在心头的姚石玉,也被许多群众记在了心底。数年前,刘某等人因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没能购买社保,60多岁的老人反映问题时情绪激动。得知此事后,姚石玉数次上门家访,与刘某等人掏心窝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情况,为他们的事情四处奔走,最终顺利为老人们解决了养老保险问题。刘某动情地说:“我们现在领退休金的时候,经常会想起这位白头发局长,为了解决我们的问题,他真是操碎了心。”
敢担当 谋群众所盼
多年来,在涉及重大民生利益的问题上,姚石玉敢于较真碰硬。数年前,某大型项目即将开工,涉及几百户居民的房屋征收。姚石玉在有关会议上提出,要请专业团队对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否则坚决不能开工。最终,该项目经完善后,其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指标均达到85%以上,方才如期开工。
党员干部只有充分融入到信访问题中去,敢担当、善担当,才能精准化解矛盾问题。景德镇有一家集体制企业,从1991年以来,陆续有职工长期不上班,后来企业进行了改制。2002年该厂离开的职工要求为其解决社保问题。姚石玉找到姜某等带头人员,通过充分沟通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尽管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十分复杂,但十几年来,姚石玉一直牵头协调,运用法治思维,先后通过专项调研、身份认定、购买保险三个阶段,依法依规逐步化解了难题。姜某动情地说:“这么多年,姚局长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我们把他当大哥一样,现在不愁没钱养老了。”
建新功 行群众所嘱
为充分发挥姚石玉的模范带头作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专业化、品牌化”,景德镇市信访局牵头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个人工作室——姚石玉调处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功化解一批信访积案。与此同时,工作室还通过传帮带等方式,为全市培养了一大批处理信访问题的年轻“小能手”。
他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他积极推广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预约小程序使用,提前甄别,精准分类。他牵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让群众“最多访一次”的实施细则》,落实初信初访首接首办责任制。“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干部,我始终对群众满怀感情。新征程上,我们要用情为群众服务,用心为群众解忧,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姚石玉说。
(责编:王子锋 签发:王立国)